目前分類:雅俗共賞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474545_1387073171545487_1071346112_n
 
寧靜致遠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不是通過外界的環境或外力來改變自身的心靈狀態,而是用內心的寧靜來豐富自身的想像力。在紅塵濁世中通過修養自己的心靈使其達到平淡祥和的境界,就如蚌之含砂,在孤獨與痛苦中孕育著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認為一個人在最寧靜時刻的思維,就是他的靈魂昇華後最珍貴的思想結晶。
 
 

寧靜對於人而言,是一種高貴的形式,真正的寧靜,屬於內心充滿力量的人,任何時候,任何惡劣的環境中,他只會徹底地反省自己,不會把別人當成意識型態及個人利害方面的敵人。一個內心充滿力量的人,也極少滋生別人打敗自己的仇怨。

心靈的寧靜,能與宇宙時空中無窮無盡的能量連接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人的靈魂昇華,會把一切美好的東西變得永遠充滿神秘色彩。為了放淡自己的各種欲望,我習慣在孤燈夜靜的書案前,頭靠著鬆軟的椅背,輕輕地合上疲憊的眼睛,閉目養神,忘記自己,忘記世上困擾人的一切。 在寧靜中,我的生命變得猶如滿天的輕風細雨那樣悠長、清澈、溫和,緩緩的逍遙於宇宙時空之中……

一個人要想消除心靈的煩惱,寧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愛生命,就必須修心養性。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的追求應該是一種境界。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上,心靈當似不動的高山,安貧樂道;不能像水中的雜草,隨波逐流。居住在鬧市,在嘈雜的環境之中,不必關閉門窗,任它潮起潮落,風來浪湧,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沒有什麼能改變心中的寧靜。身在紅塵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雲之上。

人生的煩惱來自於非分的欲望,種種誘惑使人心中的明月蒙塵。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兩句話包含了極其高深的修心養性之道。修養心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值得用一生去琢磨。

~網路文章分享~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jpg

(網路相片)

 

~轉貼好文  歷久彌新~

放下ㄧ切負擔(佛家)

 

以佛的智慧來看世間,無論是我們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環境,

包括心理、精神、物質、自然等一切現象,

全都是因緣所生。

而緣起緣滅之間,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

所以一切都是空的,

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緣起性空”法則。

“有生必有滅”,生滅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變化,

其中並沒有一定不變的元素,到最後徹底瓦解時,

就變成了“空”。

實際上,不用等到壞滅,在變化的過程中,

當下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實。


 
例如,某樣東西雖然現在很漂亮,

但它不斷在變化,美麗不斷地消失,

並不可能永遠保持漂亮的外觀,

從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來著眼,它的本質就是空的。

因此,“空”並不是指所有的現象都不存在,

而是從不斷消長的變化中體現它的空性,

這也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例如,在美國東部,一到秋天,

隨處可見一整片黃色、紅色的葉子,彷彿油畫般美麗。

然而,一幅油畫完成以後,大概能夠保存幾十年、幾百年不變,

可是真實的景色經過一、兩個星期,就全部改變了。

花朵也是一樣,原本是紅色的花,

當它枯萎之後,就會變黃、變黑,最後灰飛煙滅,

這樣的過程顯現這朵花也沒有不變的自性,

而是隨著因緣而產生各種不同而變化。


 
由此可見,所有鮮艷美麗的花草都會逐漸失去它的色澤,

直到最後完全乾枯、化為泥土,並不能永遠都維持美麗,

所以它們並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


 
人類也是一樣,或許有人會以為,

我們這一輩子是男性,就永遠都是男性;

這輩子是女性,就永遠都是女性。

但其實這並不是永恆不變的!

如果把時空範圍擴大來看,人死了以後,

下輩子是男或女是說不定的。

又例如,小孩雖然年紀小,但“小”並不是他的自性,

當他隨著時間漸漸長大成人之後,就不再是小孩子了。


 
因此,人並沒有不變的性質。

我們的身體以及所處的環境,

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構成,

其中連我們生命的主體“識”,也是沒有自性的。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以這種角度、觀點來看世間,

這個世間就沒有什麼非追求不可的東西,

也不會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討厭、煩惱和放不下的。

 

因為因緣一直在改變,一切都是暫時的現象,

當好的狀況出現時,要知道它會漸漸失去,

所以不需要太興奮。

從另一方面來說,好的現象可以使它變得更好,

壞的現象也可能使它好轉,即使再壞的狀況發生,

最後也不過是一無所有,

但是一切本來就是空的,

所以並不要緊。


 
當我們以無常的觀念為著力點,就會看到萬物的自性都是空的,

並沒有任何真實不變的東西,

因此佛教說“五蘊皆空”。

既然五蘊皆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

而因緣所生的東西又是沒有自性的,

如此一來,還有什麼苦可言呢?


 
明白了“緣起性空”的智慧,我們就能夠接受苦而遠離苦,

而離苦本身就是樂。

這種快樂並不是吃飽喝足、接受感官刺激,

或麻醉後所感覺到的快樂,而是讓我們放下一切負擔,

並且從這些刺激中得到解脫的快樂,

我們稱之為“寂滅樂”。


 
寂滅樂是滅苦以後真正的快樂

在這種情形下,並沒有相對的苦與樂,

而是超越了苦與樂以後的境界。

這是智慧與精神層面的快樂,也是一種清澈的快樂。

 

2017 09 04(一)

 

丿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麗欣賞.png

柏拉圖與蘇格拉底師徒「對話錄」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 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
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那就是愛情 ---愛情是一種理想,而且很容易錯過。」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 蘇格拉底 什麼是婚姻?

蘇格拉底 叫他到杉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用的樹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
柏拉圖 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婚姻--- 婚姻是一種理智,是分析判斷,綜合平衡的結果。」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 蘇格拉底 什麼是外遇?
 
蘇格拉底 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兩個小時之後,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色彩豔麗但稍稍枯萎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那就是外遇-! --外遇是誘惑的。它也猶如一道閃電,雖照亮,但稍縱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住。」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 什麼是生活?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裡找他,最後發現 柏拉圖已在樹林裡露營紮寨。
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了?」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
蘇格拉底問:「為什麼不把它帶出去呢?」
 柏拉圖回答老師:「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生活是對生命中的每一次美麗,追隨與欣賞。」
音樂//謝謝你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290026637b.jpg

 

我正在找一本書,一本已經絕版的書。

內容簡介

《靈魂占星-看南北交點如何影響你的人生》


靈魂意識的探索 助於生命的完美~
南交點代表前世個性中被過度強調的部分,北交點則是今生的生命課題及所需的心理。結合南北交點,你將可以了解:

你應發展的特質、

你應擺脫的傾向、

你應避免的陷阱 、

你的才能及適合的職業 、

你的個性 、

你的需求、

你的人際關係,

從這些南北交點所給予的建議中,可以將星圖中的不良線路予以調整。一旦我們的個性被成功的整合,物質世界的欲求將很容易獲得滿足,而所釋放的正面能量,也會影響周遭的每一個人。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樂心態.png

「雞叫了天會亮,雞不叫天也會亮,天亮不亮不是雞說了算,關鍵是誰醒了。醒來的過了一天,沒醒的過了一生。

有個人買了一箱梨,天氣熱怕梨壞了可惜,每天挑幾個最差的吃掉,最後卻吃了一箱爛梨。總結做副對聯:

上聯:放著好的吃爛的;

下聯:吃了爛的好的爛,

橫批:永遠吃爛的。

人生亦如吃梨,因為在意每天之中不開心的事,一輩子都得糟心下去;把糟心的事放下扔掉,每天陽光一點,你就燦爛一輩子!

珍惜當下,積極快樂!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緒。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時刻留意,不要讓自己栽在壞情緒中!」

 

這是最近在一個群組裡,收到「很有禪意的話」。它很優雅的以雞鳴、吃梨的尋常生活,引導出人們忽略的心態。尤其,很有禪意的拋一個命題,你的人生處在永遠吃爛梨循環嗎?在高壓與快速生活節奏下,不知不覺的,很多人的人生就在爛梨循環下,一如橫批:永遠吃爛的。

最近與一位年長者用餐,他說,體力日益力不從心,旅行因此也少了,人生似乎走到要謝幕的階段,於是開始著手回顧與整理照片。他淡淡的說,聽者如我,有些小小感傷。他的人生歷經不同階段,或在台北或在大陸,或在大公司或自己成立工作坊,他持平的說,此刻是他人生最快樂的階段。

人生收在一個最快樂的階段,這有多美啊。然而,有多少人走到謝幕階段,是最快樂的?極少、極少。如果依然以梨子為例,這是成熟而甜美的果實階段。

我觀察到,不少人的人生是充滿酸味,是一個酸梨子。從年輕就酸,酸到老,酸到果子落地,還在埋怨。一個酸梨子個性的人,眼看四周一切,很容易從負面解讀事務,反射性的覺得他人有惡意。以至於防衛性很高,出口少有善言,滿身荊棘,別人也不願意靠近。有的人不但是酸梨子,甚至是外殼有刺的榴槤。

人生到最後就是內心狀態,快樂的狀態。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被他人虧待或欺負,關鍵都在:「自己以為」自己被虧待,這些才會成立。人生的酸度、甜度,自己有絕對的自主權。(文/王文靜)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