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雲緩緩飛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真我修剪.png 

 

修行就是要發現自己的真我

既不想成為什麼特殊人物

 

也不想到哪裡去

 

只是如實存在著

 

我們的真我遠遠超越了這副肉身

 

遠遠超越了個人的戲碼

 


 

如果我們執著於自己的恐懼

 

自己的羞恥感 以及自己的苦難

 

我們就捨棄了與生俱來的感恩之心

 

因此 當下這一刻

 

我們是不是正執著於自己的觀點

 

一但軟化了心中永不停息的批判

 

我們就能覺醒那一直想被覺醒的心

 


 

造成隔離的面紗一被掀開

 

生命的真相便自然揭露了

 


 

不再深陷於自我中心的幻夢

 

我們就能捨己利人

 

如同雪中的白鷺一般

 


 

光陰似箭

 

切莫退縮

 

請珍惜寶貴的人生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1416989438628  

「感覺你的腳踩在地板上的感覺。感覺你的手指、手臂、你的身體,在空氣中呼吸的感覺。感覺到皮膚上的空氣嗎?感覺到此刻呼吸,腹部收縮、膨脹的現象嗎?不是前一個,也不是下一個,就是此刻的呼吸……。」

講者輕柔提醒,「當你發現心不在呼吸上,這就是覺察。當你覺察到自己分心,這就是回到正念的開始。」

此刻,盤坐台上說話的,是舉世知名的「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創辦人卡巴金(Jon Kabat-Zinn)。

身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分子生物學博士,卡巴金在科學訓練的求學路上,始終感覺「生活漏失了什麼」。二十二歲時偶然接觸到冥想,「就是它了!」七十歲的卡巴金接受《天下》專訪時,彈了彈手指,說起往事。自此開啟他的正念人生。他曾多年跟隨韓國高僧崇山禪師等人,學習禪修,深刻體會冥想、正念、全觀的必要。

一九七九年,他三十五歲時,在麻州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設立「醫學、健康照護與社會的正念中心」,率先將正念應用在醫療。各科醫師將做過治療、吃了藥,病情卻無起色的病人,例如,慢性疼痛、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皮膚病等各類患者,轉診到他的中心,接受為期八週,融合觀照身體(身體掃描)、靜坐冥想、瑜珈、行禪等概念的「正念減壓」療程。

而且所有病人都須先同意全程參與八週課程,卡巴金的中心才會受理轉診。

「投入的不只是時間,而是願意存在於寧靜的狀態。我們教導病人如何更能照顧好自己!」卡巴金解釋。

結果成效顯著。各醫療機構紛紛效法,迄今北美已有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在內,逾三百家醫院與機構開設「正念減壓」門診。

加上已有近千篇的科學研究證實,練習正念會增強腦部調控情感、專注力等能力,甚至改變染色體,進一步支持正念減壓的影響力。

這股正念學習風,從美國吹向全球、從醫界吹到各界。從學校、家庭親子教育、監獄、政界(如美國與英國的國會議員)到體壇(如美國NBA職籃湖人隊),從華爾街到矽谷的Google、臉書、蘋果、推特等知名科技公司領導人、高階主管,都相繼投入學習正念。

這股風潮,今年二月也以「正念革命」(The Mindful Revolution)為題,登上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

台灣也有企業跟進。「名片印了就有新的,但行為改變不容易!」麗嬰房創辦人暨總裁林泰生遞出名片時說。

三、四個月前,林泰生邀請老師到公司,為林泰生在內的二十位高階主管上正念初階課程。

上課時,老師引導各主管集中注意力,逐一感覺從腳底到頭等身體各部位。結果觀照到肚臍時,超過一半的人都打呼睡著了,「包括我!」林泰生哈哈大笑。

睡著的,還包括抱怨有睡眠問題的主管。這些主管驚覺,原來自己欠缺專注。

企業最講求整理,理財、理人……,卻都沒想過理自己、理生活,才是根本,」林泰生有感而發。

正念對商界人士來說,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卡巴金指出。事實上,他結束兩週訪台行程後,就轉往日本,帶領一群銀行家、企業領導人學習正念。

為什麼正念如此重要?以下是卡巴金接受專訪與公開演講的精彩內容摘要:

正念是很深層的智慧,很適合現代社會,對未來社會也很重要。

現代生活非常混亂。拜網路與手機等科技之賜,我們活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一星期七天,全天候與他人連結的世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會忘了連結自己。

人生苦短,在你醒悟前,人生已到盡頭。我們的生活很有壓力,而正念就是要學習專注在我們擁有的每個時刻。

當你很忙時,這個時刻流逝、下個時刻流逝,也許十年、三十年就這樣流逝,而你因為太忙,從未真正和自己連結過。

什麼是正念?「念」在中文,是「今」加「心」,也就是現在當今的這顆心。

你何時活在你的生命中?你會發覺,你的心並不安處在現在,而是在過去或在未來,在計劃或擔憂什麼事。

不再成為情緒的囚犯

正念就是覺察,且是純然地覺察,不帶任何評斷。思考與情緒主宰了我們的心,即使睡覺也不斷地想,做出情緒反應,結果造成很多壓力與痛苦。

有篇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的哈佛研究,標題叫「胡思亂想的心,是不快樂的心」(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發現當受訪者的心思愈沒有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他們愈不快樂。

「怒」在中文,是「心」的「奴」隸,是我們把自己關起來,所以我們要解放出來。當你熟悉覺察,它將帶給你與所有事物截然不同的關係。

結果,你不再是你思緒的囚犯,也不會是憤怒的囚犯,或恐懼、無聊、悲傷等心理狀態的囚犯。你獲得自由,變得更有創造力。

正念並不是「什麼都沒做」(nothing),而是「無為」(non-doing)。你可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其實是有效率的。

在美國,銀行、企業等都在學習正念,是一個重大運動。

原因是,在商場,一旦心思不聚焦,你忘記什麼是真正的事業,做一堆小事,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機會,結果對手的事業就會發展得比你好。

也請把正念、覺察帶入家庭生活、親子關係中,時時刻刻。

孩子喜歡什麼?你對他們大吼大叫嗎?跟他們相處,你是不是不專心、不傾聽?

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並思考,你是個怎樣的父母。當我們「無為」地看待世界時,就不會掉入習慣中。

正念最重要的是練習。你可以將正念看成是肌肉,透過不斷練習,增強肌肉。當心迷失時,你可以意識到心的迷失,一再把心帶回來。你就是在當下!

當你真正把正念融入生活,任何時刻都處在當下,那才是真正的冥想練習,活在正念。

練習正念的10個方法

1.留意你的呼吸。早上剛起床、下床前,正念地觀察呼吸五次。

2.留意身體姿勢的改變。當你從躺變成坐、站、走時,覺察一下這些時候身與心感覺到什麼,留意每個姿勢的變化。

3.確實傾聽,活在當下,保持覺醒。任何時候當你聽到了電話鈴聲、鳥叫聲、列車經過的聲音、笑聲、汽車喇叭聲、風聲、關門聲等,把它們都當成正念提醒的鈴聲。

4.每天花一段時間留意呼吸。一天中,花一小段時間留意呼吸,正念地觀察呼吸五次。

5.當你飲食時,花一分鐘,呼吸。看看食物,並理解到這食物是連結著滋養其生長事物的。你可以在食物中看到陽光、小雨、大地、農夫及貨車司機嗎?當你吃飯時,用心地吃,有意識地為了身體健康而吃。帶著覺知來看、聞、嘗食物、嚼著食物,以及將食物嚥下。

6.當你走路或站立時,留意你的身體。留意姿勢,留心腳底板與地面接觸的感覺。走路時,留意空氣流過臉頰、手臂、雙腿的感覺。有沒有很趕、很急呢?

7.傾聽與說話時也帶著覺知。當在聽時,你能夠就只是傾聽,而不帶著贊成或反對、喜歡或討厭、或是想著等下你要講什麼嗎?當說話時,你能就只是講出該講的,而不會說太多或太少嗎?你能留意到那時,你身心的感覺嗎?

8.利用排隊時間留意自己的站立與呼吸。去感受腳與地板的接觸、以及整個身體的感覺。留意小腹的起伏。你覺得不耐煩嗎?

9.在一天之中,去覺察身體中較緊的點。看看能否將其吸入,並在呼氣時把多餘的緊繃都放掉。身體上有沒有哪些地方是緊繃的呢?像是脖子、肩膀、小腹、下巴或腰部。如果可能的話,每天做一次伸展運動或瑜珈。

10.睡覺前,留意你的呼吸。晚上睡覺前,花點時間留意呼吸,正念地觀察呼吸五次。每當你覺得「失掉它」了,或覺得生活頗為艱難,或你的修行難以為繼,記得,你總是可以再次回到呼吸上。不管你已離開多久,總是可以重新開始。就在此時此刻,就在這裡,就是現在。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陳德中心理師翻譯提供)

文章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617#sthash.4OLcfQ7n.3dsPz7sF.dpuf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師開示:《尋找快樂的方法》

以前有位富翁,他雖然很有錢卻是悶悶不樂,
故貼個告示:
「只要有人能教我快樂,我願意把財產分一半給對方。」
但是很多人來教,他始終快樂不起來。
所以富翁就出去尋找快樂的方法。
首先他遇到一位書生,此人這樣說: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慾望所造成的,
故斷除慾望,您就會快樂了!」
富翁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可是他做不到。
繼續找到一位隱者,此人告訴他:
「只要遠離造成痛苦的原因,快樂不就生起了!」
他亦認為講得很對,但是依舊辦不到。
最後遇到一位先知,此人悠閒的問:
「一年有四季變化,您是否願意接受天氣的轉變?」
他答:「願意!」
再問:
「土地有滄海桑田的時候,您是否願意接受大地的變遷?」
再答:「願意!」
最後問:
「人有生老病死,您是否願意接受人生的無常?」
亦答:「願意!」
此時先知微笑著說:
「我已經教您快樂的方法了!
那就是無論遇到任何事情,
您的心都去『接受它』吧!」
富翁終於有所領悟。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畫+音樂



文章引用最好是用語法引用
才不至於漏掉一些圖框或動畫或音樂或圖文亂掉,
或許很多格友大都直接複製引用致產生一些困擾,
或許有些格友還不知如何引用,
如果學會正確語法引用相信就可以把喜歡的文章
包括圖框動畫音樂全部不漏的搬到自己的格內,
有需要的格友不妨按下面連結的說明
用心的揣摩練習幾篇,
希望我的講法你可以看懂,祝你成功!


(文/墨鄉)

http://sync.hamicloud.net/_docView/j461205/8af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抵抗什麼,什麼就會擴大,你靜觀什麼,什麼就會消失。

不管你正面臨的問題是─與人衝突、爭吵、或受人批評、

攻擊、侮辱,如果你去對抗,問題就會擴大且持續下去。

我們都可以了解,只要有對抗,就會有衝突,就會有對立,

而衝突和對立,又會引發忿怒、怨懟、攻擊、暴力……,

然後就沒完沒了。

反之,只要讓自己沉靜下來,那麼不論你靜觀什麼,

什麼就會消失。

你不需費心去找任何理由為自己辯護,只要沉靜下來,

你的舉止本身就會顯示最好的理由。

你不需費力去爭執,只要沉靜下來,你連想都不用想,

正確的語言自然就會產生。

你不需刻意去控制情緒,只要沉靜下來,什麼都不說,

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計較,心境自然平靜。

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我們只要把心沉靜下來,

直到心田的淤泥沉澱,湖水自然澄清─ ─

你的困擾自然就消失不見。

2015.03.23

如何正確的靜心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法師開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問世間情為何物

每次演講,我總會遇到千奇百怪的問題,記得有一次有人問我:「為什麽愛得愈深,痛苦就愈強烈?」這是很普遍的問題,而且我相信這個問題困擾著各個年齡層的人。當然,這裏所謂的愛,除了愛情之外當然也包括親情。

曾有人告訴我一個發生在巴黎的真實故事。一個年輕的高中女孩從小乖巧聽話,是父母師長心中的好孩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認識了一位男孩,這男孩自幼失去父母,從小在缺乏愛和關懷的環境下長大。他脾氣火爆到處惹事生非,個性沖動的他,在學校裏常因小事就對同學暴力相向,最後終於被學校開除。

女孩與他相戀之後,逐漸受他影響而與父母漸行漸遠。男孩則因為逞凶鬥狠的個性使得他無法謀得一份固定的工作,於是他想離開法國到國外重新開始新的人生。為了籌措旅費,男孩說服女孩以出賣肉體的模式賺錢,等存夠錢二人一起出國重新開始。女孩被說服了,心想:隻要二人能永遠在一起,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女孩開始她的皮肉生涯,當她賺足旅費交給男友時,男孩卻隻買了自己的機票遠走高飛。他告訴女孩,他已無法和她骯髒的身體相處。

這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時有所聞的背叛故事。假設這個故事的發展是:二人一起出國開創新生活,而男孩卻在他國另結新歡。這個為了愛可以拋棄父母、出賣肉體的女孩,為愛犧牲一切,當她知道男孩移情別戀時會有什麽反應?如果這份愛是建立在貪著和佔有的薄弱基礎之上,那女孩的反應就會是勃然大怒而非誠心祝福。這也表示她所做的犧牲是為自己的貪念而非對方的快樂。這個結論很殘忍,卻是不爭的事實。

男女相戀時海誓山盟,愛到至深至切時甚至可以為對方犧牲生命。我們一般認為的愛情定義就是希望對方能快樂,奇怪的是:當其中一人另有新歡時,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誠心獻上祝福,而是不計一切代價想拆散對方挽回頹勢。如果為了愛一個人連最寶貴的生命都可以不要時,當對方找到另一個可以給他更多快樂的人,我們為什麽要生氣、憤怒,甚至不惜兩敗俱傷呢?這樣說並不是要給負心的人借口,而是希望大家能真切反省自己口口聲聲說的「愛」是什麽?

熱戀中的男女總希望二人能永遠不分開,想盡一切辦法要把對方綁在身邊,隻要一分開就感到痛苦,會用盡各種方法追蹤對方的行動。雖然嘴上說是關心,其實不過是為滿足自己的佔有欲望,當貪念愈來愈多、多到無法滿足時,我們就會因為達不到而產生痛苦,這就是為什麽當我們愛一個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

貪著就像是一種迷幻葯,常有美麗的外表作裝飾,當我們被以愛做掩護的貪著纏上時,就墮入霧中無法看清事實。熱戀中的人很難用理智去分析眼前的這個人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眼裏看到的盡是對方優點,因為分不清愛和貪著的界限,一心一意隻想讓對方完全屬於自己,而結婚似乎就是滿足這念頭的唯一方法。婚後佔有對方的貪念減少、激情慢慢消失,這時才會用理智看待生活,婚前對方的優點在此時完全消失不見,兩人開始互相埋怨,抱怨對方與婚前判若兩人。其實眼前的人並沒改變,只不過當初並沒有靜下心來用理智判斷而已。當生活中充斥著不滿與抱怨,當初愛得你死我活的兩人,最後可能落到對簿公堂終至分道揚鑣的結局。

自己是個出家人,不曾品嘗過愛情,但我也曾檢視自己是否真正了解愛和貪著之間的差別。記得到印度求學不久,我至親的外婆過世。外婆以高壽往生,遺容安詳,就佛法的觀點,我應該為外婆的重生而感到開心。因為從許多跡象來看,外婆應該會轉生到一個好的來世。在生前年邁的外婆不能自由行走,耳不聰目不明,身體就像穿了八十多年的舊衣,在生活上帶給她極大的不便。而今她終於可以換上新衣,而我不但沒有給她祝福卻傷心不已。

後來我冷靜下來看外婆的辭世,才發現我傷心是因為我再也不能享有外婆的關愛,我的痛苦完全是出於貪著那份關愛而產生,失去和外婆相處的種種,讓我感到難過。當我厘清楚自己傷心的原因時,我的悲痛很快地釋放了。

我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愛情,不需要有愛的對象。人在這世界上必須有愛的對象,因為這是支持我們生存的力量,而是應視「愛」為一種尊重。也就是與某人相處時,所帶來的種種美好回憶是來自於兩人和諧的結果,所以快樂的一半功勞應歸功於對方,加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快樂,所以尊重他人的立場是非常合理的。

與任何人相處時,如果對方臉上充滿了憤恨或內心悶悶不樂,我們也無法自在地享受歡樂,他方與自方的安樂是一體兩面的,所謂的「愛」或是「希望他人快樂」的理念,實在是具體的理由,況且獲得最大利益的是自己。

內心充滿真愛的人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以我而言,我愛的對象是這世上無量無邊的眾生,是我以外的每一個人,因為要讓別人得到快樂,我必須更努力,這對象是支持我生存和努力的方向。

如果希望伴侶成為支持你的力量,理智選擇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冷靜地分辨愛和貪著之間的差異,觀察對方是否真正值得信賴。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我們貪著的沖動超越理智,就無法看到對方的缺點,即使知道缺點,也可能因為過分執著而給予美麗的借口,這往往是未來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觀察到對方的缺點,而這個缺點是可以接受的,這種透過了解而產生的關系,將是未來穩定生活的力量,日後就不會因貪著、無法滿足而痛苦了。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婦女與園丁的故事

 

一個40多歲的女人領著她的兒子

走進某著名企業總部大廈樓下的花園,

並在一張長椅上坐下來吃東西。


不一會兒,婦女往地上扔了一個廢紙屑,

不遠處有個老人在修剪花木,

他什麼話也沒有說,走過去撿起那個紙屑,

把它扔進了一旁的垃圾箱裡。

過了一會兒,婦女又扔了一個。

老人再次走過去把那個紙屑撿起扔到了垃圾箱裡……

就這樣,老人一連撿了三次。

 你猜,婦人為什麼要這樣做?  

 趕緊來看看吧...

 

 

婦女指著老人說:

「看見了吧,你如果現在不好好上學,

將來就跟他一樣沒出息,只能做這些卑微低賤的工作!」

 老人聽見後放下剪刀過來說:

「你好,這裡是集團的私家花園,你是怎麼進來的?」

中年女人高傲地說:「我是剛被應聘來的部門經理。」


這時一名男子匆匆走過來,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

對老人說:「總裁,會議馬上就要開始了」

老人說:「我現在提議免去這位女士的職務!」

「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辦!」 那人連聲應道。

 


老人吩咐完後徑直朝小男孩走去,

他伸手撫摸了一下男孩的頭,意味深長地說:

「我希望你明白,在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

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和每個人的勞動成果……」 

 中年女人被眼前驟然發生的事情驚呆了。

她一下子癱坐在長椅上。

她如果知道是總裁就一定不會做這無理的事。

 可是她做了:

只不過是在園丁身份的總裁面前做的。

為什麼?是因為身份的高低? 

 

尊重每個人,不以身份而區分

 

 這是你的風度,風度是裝不出來的,

總會暴露出你真實的一面。

財富不是一輩子的朋友,

學會尊重別人才是一輩子的財富。

只有這樣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做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得意忘形,不能不可一世,

不可在自以為一無是處的人面前趾高氣昂,時刻都得低調啊

 

風度、教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

需要時間去積累、沉澱

千萬不要小看任何人唷~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走入靜心的誤區

需識廬山真面目

儘管靜心對於人的身心具有莫大的利益,

你只要稍花一點時間就能嘗到其中的好處,

可是,經常在生活中靜心的人卻寥若星辰。

這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人對靜心有錯誤的知見。

靜心的誤解(1),認為靜心就是靜坐

很多人一提到靜心,就很快會浮現一個人在那裡打坐的場面。毫無疑問,靜坐是靜心的最好方式,那是最深度的靜心。然而,對於靜坐,有些人卻十分的恐懼,因為只是在那裡坐著,他們覺得會發瘋。或者認為那是練邪術,認為那不是宗教修行,於是,有人對靜坐總是很恐懼。

其實,靜坐就只是靜坐,那不過是身體的一種姿勢,不必認為靜坐一定和宗教修道相關。而且,靜坐只是靜心的一種方式,靜心是從心出發,讓內心安靜下來。只要能讓內心安靜下來,實現內心的和諧和安祥的生活方式,都是靜心。琴棋書畫,品茶論詩,無一不是靜心,看花賞雪,登山垂釣也可以靜心。

靜心的誤解(2),以為靜心是逃避生活

大家都知道,靜心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些事情基本上和日常事務無關,多是怡情養性,甚至是讓人暫時放下生活的重擔。於是,很多人就開始認為靜心是逃避生活,不積極去解決問題。比如一對戀人,因為某件事情吵個不休,如果這時候它們能夠靜心,問題也許很快就解決了。可是,他們會說,不把問題吵清楚,反而去坐著觀呼吸不是在逃避問題嗎?還有的人也許在生活上陷入困厄,壓力比較大,如果此時做一些靜心,讓內心安靜下來,也許就能找到出口,解決難題。可是,人們卻以為坐在那裡根本不是什麼積極的事情,反而被扣上逃避生活的帽子。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心具有很大的能量,具有無窮的智慧,這種智慧往往深埋在我們膚淺的思緒和妄念之下,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更要靜心,要通過靜心將內心的智慧引發出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靜心不是逃避當下的問題,更不是躲到自己營造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讓自己亂了的心安定下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當下難題。

靜心的誤解(3),以為靜心是在浪費時間

 有人說,讓我每天花20分鐘靜心,還不如讓我用這20分鐘來記幾個英語單詞呢。這樣堅持一段時間,我的英語就很厲害了。何必花那20分鐘在那裡玩物喪志呢?這看起來十分有道理,在當下的社會,人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學習,充實自己,否則就會被淘汰。不妨試著讓自己站在高處看看,看看那些學識過人,精通很多技術的人,觀察一下這些了不起的人士,你會發現他們每天也有那麼多的焦慮、壓力、恐懼...生活對於他們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當時,悉達多王子處於人生的頂峰,江山美人,九五之尊,但是他還是會痛苦。

什麼是浪費時間呢?如果生活當中一直沒有喜悅和快樂,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有什麼意思?靜心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幫我們打開內心的喜悅之前,讓我們真正了解生活當中的喜樂,讓我們從容、安祥。這份從容、安祥無關名聞利養,更無關那幾個英語單詞。

靜心的誤解(4),遇到問題再靜心

其實很多人已經了解靜心的益處,可是他們就是不願意每天花時間去做。人們一直在生活中尋找一種安全感,要是有一件事情,很多人去做,大家不會覺得有問題,可是若是很少的人做,人們會抱著懷疑的態度,那怕已經十分知曉其中的好處。在印度,幾乎每個人每天都要練瑜珈,因為每個人會做這件事情,所以很平常,要是不做了,反倒是不正常了。可是對於我們來說,瑜珈還是比較新鮮的,練幾個瑜珈姿勢還可以接受,要是靜坐冥想,很多人還是心生畏懼,即便了解靜心的益處,可是他們總是對自己說,到問題發生時再靜心吧。

然而,靜心不是可以臨時抱佛腳的事兒。不是你覺得自己需要靜心時,在那裡坐20分鐘就能安靜下來的。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是完全不對的。靜心是需要長久的功夫,功夫做到家了,你自然就能心靜如水,平和安祥。它不是止痛劑,不是遇到問題時你才去做的事情。


磨刀不誤砍柴功,磨刀不是浪費時間,何時磨刀都不晚。

鋒利沒有止境,磨一點就獲益一些。

不要想什麼時間最適合靜心,你開始靜心時就是最好的時間。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來,年華一如流水,迢迢遠逝,再也不會回頭了。


小時候的我們無法明白人世的滄桑,

竟天真的以為眼前的生活便是永恆。

有家人相守,有手足相親,

一切生命中的美好都不會消失。

當我們長大,面對現實生活的風雨考驗時,

無常的人生打破了我們所有的幻夢。


也曾哀哀哭泣,也曾淚眼相向,但畢竟都是徒然。

最後,我們終究平靜地接受了上天給予的種種教誨,

相信其間必有深意。

這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一種生命的「功課」。


多少年過去了,我們也由原先的小幼苗長成了大樹。

我們努力伸長枝葉,也開始認真付出,在盛暑的時候,

以更多的濃蔭給過路的人清涼

這是一種學習,我們也因而成長茁壯。


如今,我們承擔了諸多的重責大任,也不斷的向

純真的過去告別,有時候,我們難免哀傷難捨,

⋯⋯然而,人生原本如此。


是的,幼稚和成熟不能並存,

天真爛漫和世事洞明也是兩極。


當歲月如流水一般,就在我們的眼前不斷的消逝,

無法回頭。我們真的也只能告訴自己:

珍惜當下,勇往直前了。


只要我們認真的活過,把自己手中的每一個日子

都活得精采而有意義,那麼,

我們的人生也就具有價值了。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如果你現在疲憊不堪

二.如果你整天焦慮不安

   三.如果你暫時迷失了方向

四.如果你渴望更多的愛

一.如果你現在疲憊不堪

如果你發現自己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體力大不如前,

身體僵硬酸痛,記憶力很差。每天都無精打采,那麼你需要靜心了。

老子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也就是說,身心的寧靜可以幫助你修復你的生命。

二.如果你整天焦慮不安

不管有多麼恐怖的事情發生,佛菩薩總能安然屹立,從容微笑。

我們卻每天如同受驚的小鳥,時刻準備應戰,誠惶誠恐。

內在的心性就是這樣影響外在的行為的。

心經上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看著佛菩薩的畫像,永遠安詳喜悅,傳達著內心的寧靜、祥和,

而我們的生活中卻有太多的緊張、掛礙、擔心、焦慮、恐怖、不安....

這是現代人的精神狀態。靜心能帶給你安詳。

佛教中有一個慧可安心的典故,現代人大概都沒有慧可禪師那樣的大智慧,

但是確有慧可禪師一樣不安的心。誰又能替千千萬萬的人安心呢?

靜心就是答案。

靜心,剛好能幫妳把心停下來,帶給你片刻的安詳。

三.如果你暫時迷失了方向

現代人的心有很多的糾結,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忙什麼,

也不知道自己活著為了什麼。生活一團混亂,找不到方向,

而靜心卻能帶你發現那盞指路明燈。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可是人們似乎習慣了別人為自己安排的一切,

每天機械的上班、下班,硬性的安排提供了一些依靠,

計劃趕不上變化,信息太多,選擇太多,誘惑太多....

佛說:煩惱來自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自己,看不清自己的真實樣。

靜心為你點燃心燈。人心中的佛性即是一盞明燈,

那盞燈可以稱它為佛性,其實就是智慧,每個人本有的智慧。

點亮了心燈,你便可以遠離迷惑,告別混亂。

也能知道前行的路,更能清楚自己活著到底為了什麼,到底該怎麼活著。

四.如果你渴望更多的愛

人天生都有愛和被愛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似乎越來越喪失

這份美好的能力,於是人們拚命向外尋求,內心卻總是飢渴的。

什麼是愛?佛說,愛由心生。對於萬千眾生,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平等愛每一個眾生。慈是與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這就是佛菩薩的愛。

其實,關於這個秘密,佛陀早就告訴你了:你的心便是愛的有源之水,

圓滿俱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一直藏在你的內心。

它就像花朵一樣從生命開始便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開放著。

只是太多的事情把它遮住了,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有一天,一種非常美好的事物突然間讓你忘掉了日常的事物,

那份關於愛的能力又自然顯現,於是,你就暫時愛上了這美好的事物。

這就是愛的邏輯。愛是你一直擁有的最珍貴的寶藏,

你根本就無需向外找尋。只要透過靜心,一點點放掉那些生活中的瑣碎,

愛的光芒便會從你心底放射出來,愛的芬芳會從心滋潤你的生命。

那個時候,你不但不需要再向外尋找愛,而且能夠愛很多的人。

靜心開啟了生命的大愛。

靜心之道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它是古老的生命科學。

偉大的佛陀以及老子都沿著靜心的道證悟了生命的極樂。

古老的瑜伽術的本質就是靜心。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

靜心仍然像智慧的陽光一樣照亮了無數人的生命,

成就了無數人轉凡入聖的道。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多少人曾不只一次地想過要立刻離開這個世界的喧囂與浮躁,逃到一個寧靜、清涼的所在,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甜美與自由。當你產生這種想法的時候,說明你的心靈已經處於一種疲憊之中,你的生活與工作一定累積了很多的問題,這個時候你最需要的就是用靜心來放鬆與減壓。


道教養生上講"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人的情緒會帶來諸多健康隱患。現代醫學研究顯示,人的精神情緒的變化會直接引發身體生理疾病。比如長期的抑鬱會引發肝病,長期處於壓力或恐懼中會引發腸胃、腎臟疾病,經常陷入悲傷情緒中的人會出現呼吸系統和心臟疾病,經常抱怨、挑剔的人,最容易出現關節問題。

當你長期的處於不良的情緒中時,身體機能就會排放很多毒素,你每天就如同浸泡在毒液之中。每一次的焦慮、緊張、恐懼、不安、煩躁、發怒、抑鬱......都會在我們的心靈上留下傷痕、毒素,日積月累,我們的睡眠、身體、精神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導致各種疾病。

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你會發現"累"是每個人常提起的一個詞。因此,疲憊才是我們生活中最危險的殺手。或許是太習慣的原因,你會認為這不是一個什麼大問題,不過就是累了而已,睡一覺不就好了。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即使你在周末狠狠地睡了一兩天,腦袋還是昏昏沉沉的,只要一進入工作,疲憊感立刻就會襲來。睡覺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緩解疲憊,但疲憊無法通過睡覺來完全清除。

生活工作中造成的疲憊是雙重的,顯而易見的是生理上的疲憊,我們感覺累了,睡一覺就可以緩解一下,而心靈上的疲憊往往就被忽視了。繁忙的工作、巨大的生活壓力、焦慮不安的情緒,這些都會增加我們的心靈負擔,致使我們的情緒不穩定,思維效力低下,決策力失效,這些都是心靈疲憊的表現。這種疲憊可不是靠睡覺就可以解決的。

沒有人願意自己像旋轉的陀螺般活在疲憊和不安當中,如今出現了很多的心理專家,開設各種各樣的心理課程,出售五花八門的勵志書,儘管這樣,我們依然活得越來越累,原因是我們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佛教從很早以前就認識到人的心靈對生命的影響,並一直關注如何解放人的心靈束縛來實現生命的超越。佛祖釋迦摩尼還是王子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痛苦,也經歷著疲憊的折磨。最終,他通過徹底的靜心證悟了解脫之道,並幫助了無數人從疲憊的地獄中解脫出來,獲得輕鬆與自由。世界上所有的疲憊其實是自己的心製造出來的,讓你不斷奔波不得安歇的就是你的心,也只有內心的智慧才能幫助自己解脫。佛陀說你就是自己的明燈。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內心的安詳,從浮躁的心緒中解脫出來,還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這個功夫就是靜心。

靜心不是什麼高深的佛教密法,而是非常有用的放鬆身心的好方法。你不需要了解什麼佛法奧義,只要擺一個最舒服的姿勢,讓自己安靜地坐下來或躺下來,什麼都不用想,緩緩數著自己的呼吸。就是這麼簡單,你已經像佛陀一樣開始靜心的修行了。

每天只要10分鐘,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變化是顯著的。首先是消除壓力,喚醒因為壓力而無法發揮的能力。你會發現自己的注意力有很大提升,創造力會增加,好想法、好點子會不斷湧現。整個人變得開朗、從容,人際關係變好了,運氣也隨之好轉。靜心是一件很容易就可以進行下去的事情,你應該相信自己的人生會因此得到改變。

如果有興趣,只要在空閒之餘堅持下去,最終的效果是驚人的。當你閱讀本文,就已經開始了靜心之旅

人生只有一次,為何不開朗、明快地度過?不要緊張,放鬆自己的肩膀,做一次深呼吸,好好地品嘗一下自在快樂的滋味。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塔莎.杜朵1915年生於美國波士頓,父親是名飛機、遊艇設計家,母親是位肖像畫家,從小家中就常有馬克吐溫、梭羅、愛因斯坦、艾默生等名人出入。

9歲父母離異後,便寄住於父親友人家,這時其她深受寄養家庭自由風氣的影響。

42歲時以《1 Is One》獲得凱迪克大獎,87歲出版全新繪本,89歲完成日本獨家編輯的《塔莎老奶奶的美好生活》,90歲時出版日本獨家編輯的《塔莎的庭園》,92歲時《塔莎老奶奶的美好生活》推出中文版。

僅只是活著,就值得感謝了不是嗎?

一次研習會上,台上的講師在進入主題前先介紹塔莎.杜朵的兩本書《跟著感覺走 就對了》及《創造妳的生活樂趣》,吸引我的是那些賞心悅目的庭園照片及塔莎老奶奶美麗的容顏,而撼動我心的是如清泉般的文字,洗滌我焦躁、不安的心靈。

最近工作壓力甚大,也為去留徬徨,常覺自己為那區區三斗米折腰(還不到五斗!)心情抑鬱煩悶,這兩本書即時為我吹來一陣春風,昨晚從書店抱回它們後,便迫不及待翻閱,渴望在沙漠找到綠洲,在黑暗中巧遇明燈。

大多數人年齡漸長後,開始擔心年華老去,更害怕面對死亡,工作經濟壓力也接踵而來,憂鬱成了現代人的代名詞,但塔莎奶奶說我們是享受生活的。不可將生活視為重擔。「人世中的憂鬱只是陰影。在它背後,伸手可及之處有著喜樂。抓住那份喜樂吧。」

塔沙雖已92歲高齡,但創作不斷,活得比年輕人更豐盈、更充實、更富足,她與動物、孩童為伍,她種花蒔草,繪畫,甚至縫製布娃娃,隨時保有一顆童心,用最單純的眼光看世界,跟著內心的感覺創造生活的喜悅。

庭園裡鮮豔嬌美的花草、可愛的動物和純稚的孩童成了她畫筆下的靈感來源。在她眼裡,處處是美景,在她心裡,任何微物之美都能為她帶來快樂和感動。

當她看見種植的植物發新芽,並開始綻放出花朵時,她就會感到喜悅萬分。因有種與老朋友重逢的感覺。她喜歡園中的每一種植物,因它們各有各的優點,每一株都是那麼可愛!我們待人是否也能夠如此?

「現代人過於忙碌。黃昏時,不妨坐在陽台的搖椅上,一邊喝著甘菊茶,一邊傾聽鶇鳥清亮的鳴叫聲。這樣,每天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快樂唷。」

生活原本可以如此單純,幸福時光也垂手可得,只是我們那顆不滿足的心,對眼前的美景視而不見,對悅耳的樂音聽而不聞,我們關閉所有的感覺系統,沉浸在自己創造的悲傷裡,忽略週遭那一點點細微的美就可以帶給我們的莫大喜樂。

「人生很短促。所以,如果把時間浪費在不想做的事情上,是很可惜的唷。」

 塔莎老奶奶的每一句話語都富含智慧與深意,雖離死亡愈來愈近,但她說:「我沒有什麼感到害怕的事。甚至面對死亡,也不會畏懼。無論遭遇何種經驗,我都會好好享受它。因此,我的人生可以說沒有任何遺憾呢。」

人生如果能如此毫無畏懼的面對任何事,無論大喜大悲,那是需要多少智慧的累積?那是怎樣一顆豁達的心啊!人至中年,或許也該學學塔莎奶奶以另一種眼光看世界,用另一種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當走到盡頭,也能說我的人生沒有任何遺憾,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是啊!

祝福此刻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能夠如塔莎老奶奶一樣的快樂喜悅並知足!

※照片翻拍自書中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麗莎白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

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佔25%,其它佔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只有愉悅的心情,才是人生終極的追求。

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與健康之道相反,

如有的老人嗜菸酒,喜肥肉,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

即長壽者都樂觀開朗、心地善良、為人隨和。

 

 “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 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

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

因此,這類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 人的心與身,何以有如此緊密聯繫?

 因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這三點一線形成了人體的應激反應中心。

碰到危機時,它們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

在激素的作用下,身體中的各種“資源”被重新調配,減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給,

將重心放到心臟的供血和肌肉的運動中去,以讓我們迅速應對危機。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貪婪、做壞事等,

令壓力激素水平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

心血管系統也會由於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 

心理學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讓小鼠致死。

因此“壓力激素”,又稱“毒性激素”。

 如果人是快樂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

 益性激素讓人心緒放鬆,產生快感,這種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狀態,

可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

 “目標”能激發生命活力英國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裡做了一個7年的追踪調查:

結果發現,沒有明確生活目標的,比有明確生活目標的,

病死或自殺的人數,足足高了1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多了一倍。

 再則,醫學早就發現,人退休後,因人生目標突然消失,

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狀況均會急劇下降。

 為何會如此?原因是,如果你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

那麼隱藏在你潛意識裡的自毀機制就會悄然啟動,讓你的身體每況愈下。

 如果有目標呢?就會有積極的心態,努力去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

就會勤於用腦。 科學家發現,勤於思考的人的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展狀態,

從而保養了腦細胞,使大腦不過早衰老。

 科學家還發現,腦子活動時總是把較多的葡萄糖送到腦中最需要的地方。

在安靜時,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腦內葡萄糖利用率較低,

但用起腦來,腦最活躍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並不低於青年人。

所以,用腦可促進腦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再則,“目標”可以激發生命活力,戰勝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來日無多。

但當他的兒子兒媳出車禍去世之後,他的病突然好了,

因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動機、新的目標,即,他得撫養無依無靠的孫子。

 還有,目標實現了,會讓人非常快樂。

 諾貝爾獎得主們之所以長壽,有個原因就是,

功成名就、獲得社會認可,帶來了身心的巨大愉悅。

 要注意的是:“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否則會起副作用。

再則,目標不一定要大,學習唱歌、組織旅遊等都可以是目標。

 助人為樂”有治療作用個案:石油大王洛克菲在短暫的享受財富積累帶來的快樂後,

身體每況愈下,深刻反省後,他決定把財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業中,

並想方設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難的人,這讓他心情格外輕鬆,

同時,他不佳的健康狀況也日漸好轉。


  助人,為何會產生醫療作用?

因為,與人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

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平,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

 “付出友善”會“收穫因為,“付出友善”,哪怕是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

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

這種抗體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

美國有位生命倫理學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了“迴聲”的本質:

“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的秘密,

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

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總是看別人的缺點,那麼傷害的是你自己。


一位年輕人和新婚的妻子經常吵架,他很懊悔,埋怨自己當初結婚前看走了眼;

 

他覺得日子這麼過實在沒有意思,決定徵求父親的意見後和妻子離婚。


父親聽完他的埋怨及訴苦之後,問他:「你的妻子有優點嗎?」

 

年輕人抱怨說:「結婚前有,現在沒有了。」

 

「你在她心目中有優點嗎?」父親又問。

 

年輕人遲疑的說:「好像也是結婚前有,現在沒有了。」

 

 


父親說:「你比我強,我結婚前不知道你母親的優點是什麼。」

 

年輕人抬頭望瞭望他的父親,想說什麼又最終嚥了下去。

 

父親走到屋外拿起了一塊瓦片,又拿出一團棉花來問他:「它們誰更硬一些?」

 

年輕人不知父親想幹什麼,說:「這還用問,當然是瓦片硬了。」


父親把瓦片和棉花舉到同樣的高度鬆開了手,只見瓦片落地後被摔得四分五裂,

 

棉花則輕飄飄的落了下來;父親問他:「為什麼硬的碎了而軟的絲毫未損?」

 

年輕人想了想說:「軟的很輕,所以絲毫未損。」

 

*      *      *      *      *      *

 

父親拍拍他的肩,深切的說:「孩子,你應該像棉花一樣謙卑下來,

 

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而不是像瓦片一樣有稜有角,

 

遇冷則冰,遇硬而碎,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

 

我一輩子只明白一個道理,承認一個人的優點會讓自己溫暖,

 

只盯住別人的缺點,一生傷害的會是自己;

 

你應該學習棉花,可以提供溫暖,可以為別人抵禦風寒。

 

一句好話可以溫暖她一生,一句自私刻薄的話可以讓她記恨你一輩子,

 

也會葬送掉你的婚姻;你希望我像你對待妻子一樣對待你的母親嗎?」

 

*      *      *      *      *      *


「不!」年輕人低下頭對父親堅決的說了聲,

 

然後默默轉過身走向家的方向。


 

*      *      *      *      *      *


在人際關係中,學著用顯微鏡去看別人的缺點,

 

學會用放大鏡去放大別人的優點。

 

聖經路加福音6章41節: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卻不想到自己眼中的樑木?


如果總盯住別人的缺點,那麼一生傷害的是你自己。」

 

「不改己錯,難得幸福」。


讀者註:(謙卑( humble )在英文聖經中常見的用詞,

 

是一種敬天愛人的態度,十分難能可貴。)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