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雲緩緩飛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放手的愛

有一天,我在新樓醫院候診,正巧有人來傳播福音,幾位志工合唱了一首詩歌<親愛主 牽我手>,優美動人的詩歌,深深印記在腦海裡,接著一位志工以第一人稱講述詩歌原作者的真實故事~他的故事題目就是

【不放手的愛】。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小學時代篤信基督的同學,引領我頻繁進出教堂,聆聽聖經故事、學唱詩歌、領受耶穌基督的慈愛...而今,優美的詩歌和感人的真實故事,一直令人感動難忘。故事分享:

一九三二那年我三十二歲,剛結婚不久,與妻子奈緹住在芝加哥一間小公寓裡。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我應邀至聖路易士一場聚會中擔任當晚的演出歌手,我不太想去,因為再過一個月奈緹就要生產了,但有許多人在聖路易士期待著我的到來。我跟奈緹吻別,在密西根的微風中,我搭上六十六路火車離開芝加哥

然而一離開城,我便發現由於我太過緊張焦慮,竟然忘了帶我的樂器箱,我立刻調頭。一到家我看見奈緹安靜的躺在床上熟睡著,我遲疑的停留在她的床邊,不知為何心中一直有著想要留下的念頭但由於我急著趕路而且也不想吵醒她,我便將不安的感受拋之腦後,安靜的拿著樂器箱離開房間。

第二天晚上,在聖路易是沸騰的喧鬧聲中,群眾一再喝采我要多唱幾首,當我好不容易坐下時,一個信差跑進來,手裡拿著電報,我撕開信封,黃色信籤上打著:【你的妻子剛去世!】那時我周圍的人們正在高興地唱歌拍手,但我卻難以克制我的淚水,我衝到電話旁打了通電話回家,而在電話中我只聽到:【奈緹死了!奈緹死了!】

當我回家的時候,我得知奈緹生了一個男孩,我的心頓時在喜悅與傷痛中擺盪。但不久後的一個晚上,剛誕生的小男孩也死了。我埋葬了奈緹和我們的小孩,我將他們放在同一個棺木裡。我崩潰了,我封閉自己許多天,覺得上帝對我不公平,再也不想服事神,再也不想寫任何詩歌,只想重新回到我熟悉的爵士樂世界裡。

然而,當我一個人在漆黑的公寓裡弓著身體獨自悲傷時,我回想起那個出發去聖路易士的下午,一直有個念頭要我留在奈緹身旁,那個念頭來自神嗎?喔!如果那時我能多留意上帝的聲音,奈緹過世時我便會再她的身旁。從那刻起,我起誓日後更加專注聆聽神的聲音。

但我仍被舊傷擊倒。每個人都對我很好,特別是一位朋友~弗萊教授,他似乎很明白我的需要。他再接下來的那個周六夜晚帶我到鄰近的一間音樂學院裡,那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傍晚的陽光微微射過拉上的窗簾,我坐在鋼琴旁,雙手開始觸摸琴鍵。

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感到一股平安!彷彿自己可以身手摸到神,我發現自己正彈奏著一串旋律~~我從沒有聽過或彈過的旋律,歌詞也自然而然浮現我的腦海中:

親愛主,牽我手,建立我,領我走;

我疲倦,我軟弱,我苦愁;

經風暴,過黑夜,求領我,進光明;

親愛主,牽我手,到天庭。

我道路,雖淒涼,主鄰近,慰憂傷;

我在世,快打完,美好仗;

聽我求,聽我禱,攙我手,防跌倒;

親愛主,牽我手,常引導。

主給我歌詞與旋律,也醫治我痛苦的靈魂。

我經歷到:當我們處於最深的憂傷,感覺離神最遠的時候,卻是祂離我們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最能明白祂醫治能力的時刻。從那刻起,我決定繼續為喜樂的神而活,直到牠來領我回家的那天。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

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

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

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以賽亞書41章10節

 

 

 

詩歌很美 百聽不厭 祝您平安喜樂 

 索菲亞編輯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知 (awareness) , 觀照( witness) 和 意識 ( consciousness) 有什麼不同?

  覺知 (awareness) 與觀照( witness)有很多不同。
觀照仍然是一個行為,是你在做它,有自我在。
所以,觀照這一現象分成主體與客體。觀照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
覺知則絕對沒有任何主體性與客體性。
在覺知中,沒有一個正在覺知的人,也沒有一個被覺知的人。
覺知是一個整體的、完全的行為,主體與客體與它沒有關係,它們被溶解了。

  所以覺知並不意味著有某個人在覺知的,也不意味著某個東西是被注意到的。

覺知是整體的——整個的主體性與整個的客體性作為一個單獨的現象,但在觀照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一個兩分性(duality)。
覺知是無為,觀照則暗示了一個做的人。
但是通過觀照,覺知是可能的,因為觀照意味著它是一個有意識的(conscious)行為;它是一個行為,但是有意識的。
你可以做某件事而沒有意識——我們平常的活動都是無意識的活動,但是如果你在其中變得有意識,那麼它就變成了一個觀照。
所以,從平常的無意識活動到有覺知,有一個空白,而它是可以用覺知填滿的。

  觀照是朝向覺知的一個技巧,一個方法,與平常的行動、無意識的行動相比,它是更高的一步。
某些東西已經改變了:行動已經變成有意識的,無意識已經被意識取代了。
但是還有一些東西必須被改變,那就是:行動(activity),必須被無行動(inactivity)取代。
那將是第二步。

  意識(consciousness)和覺知(awareness)之間還有一個區別。
意識是你的頭腦(mind)的一種品質,但它不是你的整個頭腦。
你的頭腦既可以是意識的,又可以是無意識的,當你超越了你的頭腦,那麼就沒有無意識,也沒有相應的意識,只有覺知。

  意識是頭腦的一種品質,覺知則是超越,它超出頭腦之上。
頭腦最多是兩分性的工具,所以意識永遠不可能超越兩分性。
它總是指意識到某個事物,或者某個有意識的人。
所以,意識是頭腦的一個 部份,而頭腦,最多是所有的兩分性、所有的分裂的源泉,不論它們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行動與不行動之間,還是意識與無意識之間。
兩分性的每一種類型都是頭腦的產物。然而覺知是非兩分性的,所以,覺知意味著「沒有頭腦」(no mind,無念)的狀態。

  那麼,意識與觀照的關係是怎樣的呢?觀照是一種狀態,而意識是朝向觀照的一種手段。
如果你開始變成有意識的,你就會達成觀照。
如果你開始對你的行為變得有意識,對你的日常發生的事變得有意識,對圍繞著你的每一件事物變得有意識,那麼你就開始觀照了。

  觀照是作為意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而來的。你無法練習觀照,你只能練習保持有意識。
觀照是作為一個自然結果、作為一個影子、作為一個成果、作為一個副產品而來的。
你越是變得有意識,你就越進入觀照,你就越變成一個觀照者。
所以,有意識是達成觀照的一個方法。
而第二步是:觀照將成為達成有覺知的一個方法。

  所以,這就是三個步驟:意識、觀照、覺知。
但是我們存在的地方是最低的一級:那就是無意識的行動。
無意識的行動是我們的頭腦的狀態。
動物的存在是一種無意識的存在,人類的存在是一種頭腦的現象——百分之九十九是無意識,百分之一是有意識。
這個百分之一的有意識意味著:你是百分之一地意識到你自己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無意識。
但是如果你對自己的意識變得有意識,那麼,那百分之一會繼續增長,而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無意識會繼續減少。

如果你變成百分之一百的有意識,那麼你就變成了一個觀照者,你就達到了一個跳躍的點,從那個點上跳入覺知就成了可能。
在覺知之中,觀照者消失了,而只有覺知保留著;行為者消失了,主體性消失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消失了

 

所以通過對每一件行為有意識,你可以達成觀照;通過觀照,你可以達成有覺知的;
而通過覺知,你可以達成「沒有達成」(no achievement),可以達成那已經達成的一切。
在覺知之後,沒有什麼東西存在。
覺知是終極的。
覺知是靈性進展的終點。

 **身心靈的饗宴 **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浩然居士 )

在我國,形容一個人有學問,常用“學富五車”來形容。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讀了整整五車的書~能看這麼多的書,

當然應該是有極大的學問了。

詩聖杜甫也有詩曰:“讀書破萬卷。”

看來也是同樣的觀點~讀書越多,學問越大。


但從論語中卻可以看到,當時孔子及弟子關於學的看法,
和後世的所謂儒生們是不一樣的。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不是聽到一個道理就記在心裏,就算完事的人,聽到了,
還要做到,也就是知而必行。
 

孔子教人非常注重實踐。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可見孔子是非常重視學問的躬行。
 
儒家講知行合一,在知行上應當這樣看,
先是知,然後是行,最後再回到知上。
 
也就是“知~行~知”。
 

這裏面,第一個知是知識,是別人的,
最後的知才是真知,是智慧,是自己的。
 
一個儒家的門徒,目的應當是獲取真知,
 
只有有了這種真智慧,才能既懂得原則性,又懂得靈性性,
 
知其然,又然其所以然,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比如,看遊記,是可以知道泰山如何之美,
 
又打找一些地圖,知道去泰山怎麼走,這些都是第一種知,是別人的。
 
雖然你也能轉告他人,但充其量只是一個傳話者,
書上怎麼說,我們怎麼傳。
 
 
而只能當我們真的通過自己的行走,親自到了泰山,
才能真正明了泰山的巍峨,中途的難易。
 
這樣對他人說的才是真感受,才會怎樣說都行。
 
在“知~行~知”裏面,由知識到最終的智慧,
中間過程的行非常重要,是一大關鍵。
 
行是個一橋樑,不經過行,我們不會擁有真智慧。
 

在孔子的時代,一個儒士可不簡單,
絕不是躲進小樓研究古籍的學究,那時的儒士都是人傑。
 
子路為人帶兵,子貢等人都是有事業的,或潔身自愛,或濟世為民。
 
當時,孔門的學習與生活是緊密相關的,
 
學就是為了在生活中應用,大到治國安邦,小到修身養性。
 
直到漢初的儒生,像陸賈、賈宜等人除了是個儒學家外,
在生活中也都是一個智者。
 
“行”在儒學中佔的地位非常重要。
 

如果沒有行,那儒學只不過是一種書本上的空話,
對社會無益,對自己也無益。
 
儒學是什麼?
用莊子的話說,儒家的學問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之道。
 
所謂的內聖,就是自己的修養,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鑄造一個儒家的理想人格。
 

人格這東西,尤其要在行為實踐中才能真正養成。
 
所以有人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從來沒有告訴他一個繁複的定義,
 
而是告訴他怎樣做,比如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這裏孔子對心愛的弟子顏淵也是這樣,就是告訴你在生活中去克己復禮,
 
在實踐當中,你自會體會並進入到仁的境界。
 
 
這和西方的學者有一些不同,如果問柏拉圖什麼是孝?
 
估計依他的習慣,一定會為孝做一個無懈可擊的定義,
 
同樣的問題,孔子可能會以類似這樣的方式回答:
 
每天晚上為父母備好洗腳水,就是個孝。
 
 
能將孝的定義背誦下來的人,其實未必能領會孝的意義,
更未必就是一個孝子。
 
但能堅持從具體的事情做起,
 
自能漸漸領會孝的意義,並且在實踐的過程中,自然就會成為一個孝子。
 

不是在實踐中養成的品格,多半經不起實踐的考驗。
 
幾千年來,天下太平時多少書生,搖頭晃腦曰殺身成仁,
 
但是真正到了國難當頭,有幾個能站出來捨生取義?
 
平時的學問都到了哪裏?言行不一幾乎成了後世儒生的通病。
 
 
就是因為儘管天天讀著聖賢書,
但是書上的道理永遠只是書上的,不是他的。
 
書是書,他是他。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正因為子路有這樣平日的修養,
 
所以當孔子聽說衛國發生內亂時,才能馬上斷言:“嗟乎,由死矣”。
 

外王之道也是這樣。
 
所謂學以致用,學為了什麼?
 
當然是為了用,也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有沒有學問,不但要看他讀了多少書,
更要看他能把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多少。
 
儒家的弟子不會選擇隱居,不會自己獨自走向另一個天國,
 
他們的理想是,如何讓所處的人間變得美好,最終實現世界的大同。
 
一個儒家弟子,一定是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如何才能對社會真正有益?
 
有一個好的品格是前提,但僅僅有一個好的品格還是不夠的,
 
現實生活是複雜的,要想做成一些有益的事情,必須還要有生活的智慧。
 
 
論語中的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
 
這個習字,有的專家考證說不是複習的意思,而是實踐的意思,
 
就是書上的道理,時常在生活中去力行,去實踐。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同樣,如果一個人終日埋頭故紙堆中,尋求儒家的“真義”,
 
而對生活對社會一竅不通,“雖曰博學,我必謂之未學矣”。
 
可見孔子心目中的學,是牢牢植根於生活中的。
 

後來的儒生有不少沉湎於古書當中,脫離實際應用,以為這才是學問之道。
 
自從漢朝尊崇儒術時,就有了這樣的傾向,到了後來科舉時代更加嚴重,
 
在有的讀書人心目中,儒學只是口舌之辯,是做官的敲門磚。
 
 
於是儒家就開始遠離了生活,於是就有了“腐儒”一詞,
 
形容那些抱著儒家經典,不切實際,遇事不會隨機應變的儒生。
 
這樣的所謂儒生,口中說起道理來是天花亂墜,實際用起來則是一塌糊塗。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都是說明,學是重要的,但不能刻板的學。
 
 
世界在變化,人心、風俗也在變化,
 
盲目用當時的知識去解決一切問題,只能是刻舟求劍的書呆子,
 
所謂讀書,本來是為了明理,可有的人卻是不學還明白,越學倒越糊塗。
 
從儒學的發展上看,似乎越早期的儒者,越是生活中的能者,
 
越往後就越遠離了生活,儒學幾乎成了玄學。
 

所以說,雖然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
 
但是如果脫離行為實踐這一環節,內聖外王都是一句空話。
 
儒家的沒落,也與重知識輕踐行有莫大的關係。
 
一個儒者,應當是一個學者,更應當是一個社會中的“能”者與智者。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過實踐後的知才是真知。
 
只有學而時“習”之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既有正直的品德,
又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一個既賢且明的人,
一個既內聖又外王的人,一個真正的儒者。
 

所以說,要想做一個儒家的智者,必要先做一個儒家的“行”者。
 
 
而且,在當今的時代,在我們目前的社會環境裏,
 
一個躬行君子,豈不比一個書齋裏的飽學大儒更可貴嗎?
 
智者實在是太多了,我們已經不缺智者了,
在現在,我們的社會相對智者而言,
 
更迫切地須要眾多的“行者”,所有的學說都不例外,儒學更是如此。
生活回顧
轉貼自《花中君子》好文分享2012.08.10
 可愛小貓GIF:179485638_x.jpg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度  

有些事實顯而易見,人們卻總也認不清,比如說無常。

常聽人感歎人生失意,這種挫敗感很多時候正是對無常的體驗

看看這世界,人們整天忙忙碌碌,無非為逃避無常;苦惱、掙扎那麼多,也無非源自對無常的恐懼。然而這世上沒有一件事物是恆久不變的,所以我們擁有的一切都必然同時給我們帶來不安全感。多數的人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比如遭受突如其來的變故,才會意識到無常的存在,所以總誤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要知道,造成痛苦感受的不是無常,而是自己對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的原因。
無常的意思是變化。除了變化,生活中還有什麼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謝,身體、情緒、思想,無一不在變化之中。無常像一個面貌醜陋、內心溫柔的怪人。不熟悉的人,害怕看見他的臉;了解他的人,能與他愉快相處。
無常不好也不壞,開心還是傷心,全看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與無常沒有必然關系。佛陀希望我們明了:一切都會耗盡,一切都是無常,毫無例外。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現了疾病、衰老和圓寂。如果我們認為某些無常是好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某些無常則無法接受,這說明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意。說到底,我們還是不夠謙卑,不肯徹底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見去認識無常。
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無常是生命的規律,你會放鬆下來。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因此不存在注定不變的命運。我們甚至要感謝無常,因為它意味著凡事都有改變的可能。因為無常,我們永遠有希望。
倘若沒有無常,黑夜永遠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遠盼不到陽光燦爛,得病的身體永遠不能恢復健康,離別的人永遠不能再相聚,這樣的世界想想都很糟糕,不是嗎?
人的一生中有順境也有逆境,然而無論何種際遇,如果能轉為道用,透過它認識生命的本質,就都是一生的財富,得失起伏無不是覺悟的契機。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這不過是事物的平常狀態。堅強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會繼續。

 文/希阿榮博堪布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燈長明

作者: 貫明

沒有燈光的夜晚是漆黑的夜晚,

沒有心燈的人生是黑暗的人生。

物質世界中的燈光需要能源支撐,

不管是煤油燈、蠟燭還是電燈,如果

能源用盡了總是有熄滅的時候。

唯獨對宇宙真理的信仰所形成的心燈,

可以永久的照亮人們的心靈,猶如太陽一樣,

與天地同存,與生命同在,長明不熄。

我的童年時代生活在中國偏僻的鄉村,

那時的鄉村還沒有發電設備。黑夜來臨

之時,家家戶戶都在家裡點起小小的

煤油燈。雖然煤油燈的燈光非常微弱,

它卻給無數懼怕黑夜的人帶來了無限的

溫馨與勇氣。村外的鄉間小道沒有

月光時總是漆黑一片,令人產生一種

莫名的恐懼感,此時一個小小的手電筒

的微弱光亮也能給人帶來無限的喜悅。

曾幾何時,在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

社會洪流中,我曾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樣

無所適從,在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

苦難人生中隨波逐流。身陷在名利色情

的紅塵誘惑之中,眼前的路猶如沒有

月光的鄉間小道,只有無奈的在黑暗中

徘徊,人生之旅猶如漫長的黑夜一樣

看不到一絲的光亮。那時的我不知道

怎樣做人,不知道甚麼是真正的高尚,

不知道怎樣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不知道

怎樣使自己的靈魂升華。一直到喜得

真法、走上了修煉的道路之後,我才明白

了古今中外聖賢們的鎮定自若、臨危不懼、

視死如歸,都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那些人們的心中都長明着一盞永不

熄滅的心燈,照亮着他們的心扉。

在污濁的環境中還能心存美好,需要有

非常堅定的正信、慈悲的心懷和堅貞

不屈的意志。這盞長明的心燈能使他們

在受到挫折之後依然心存感激,心懷

善良,在危險困苦中依然能堅守心靈

深處的高貴,堅忍不拔,樂觀豁達。

點亮心燈,心靈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宿。

才能坦然走過坎坷的人生道路,輕輕抹去

心中的塵世陰雲,讓自己的生命化蛹為蝶

在返本歸真之路上翩然起舞,讓善良的

本性在光明的精神世界中自在逍遙。

修煉前後的我判若兩人:從多言善辯、

見風使舵變得表裡如一、真誠待人,

因為修真使我感受到謊言的可恥,

感悟到了人世間真誠的可貴;從自私

自利、損人利己變得先他后我、無私

無我,因為修善使我感受到慈悲的博大

胸懷,逐漸的放棄了自私的人生觀念;

從心浮氣躁、脾氣暴烈變得心胸寬闊、

寬宏大量,因為修忍使我學會了寬容待人,

忍辱負重升華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因為心有正信,即使是在茫茫的

黑夜中一人行走,我也感到自己無所

畏懼,明亮的心靈在自己的世界中翩翩

飛翔,自由自在,獨享着一方的寧靜。

心中有燈的人,永遠不會懼怕黑夜。

心燈長明的人,不會感到孤獨。

他們對度過的每一天都會感到滿足、

充實、快樂和幸福。因此,只有點亮

心中的那盞明燈,才能在人生的

旅途上披荊斬棘,驅散黑暗,照亮

漫漫長路。信仰中散發出的慈悲,

既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大千

世界中的芸芸眾生。

                                         生活回顧
   生命的幸福饗宴,一篇文章就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祝福問候語:1017808825_x.jpg
                 轉貼自花中君子2013.06.11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嶄新的一天 

難免-1

人生難免遇到急難險重、溝溝坎坎,這時往往是

考量我們智慧的時候。遭人算計不必氣急敗壞,

遇到險厄也不必驚惶失措,上得去還要退得回,

拿得起還要放得下。從容點,淡定點,

為別人留下寬宏的度量,

也就為自己留出了廣闊的空間。

 難免-2

生命的過程本來就是隨意的,我們日復一日

地在路上走著,說不定哪天就會有故事發生。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從花開到花落,從花香濃鬱

到花香淡去,平和地接受生命中的每一次賜予,

不必抱怨我們得到多少。美和不美的東西我們都得

接受,生活就是這樣無常,當我們不求全責備時,

才會感到滿足!

難免-3 

覺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其實只在一念之間。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獄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

痛苦也成歡樂。樂觀者在困難中看到機會;

悲觀者在機會中看到苦難。

理想的路總是為有信心的人預備著。

生活回顧

轉貼自花中君子2013.06.09

好文章值得珍藏 , 值得一再回味,  用心體會領悟。

緩一緩生活的腳步  ,享受生活中美好的時光。

用心品味幸福,做一個心靈富足的快樂人。

生命如此美好,你怎能不珍惜?

生命如此美好,你怎能辜負它的好?

生命如此美好,何必自尋煩惱?

用心感受幸福,別讓生活中的美好自你手中悄悄溜走。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煩惱轉菩提 悟在吃茶去

 

話說兩個來問道的僧人,

都被趙州禪師叫到茶堂吃茶去

兩個鐘頭過後,轉身就要離去了,趙州禪師把甲叫過來:

你悟到了嗎?甲說:今天誠心跟禪師請教,沒想到禪師只叫去喝茶。

我剛才叫你吃茶去,你有什麼體悟?

禪師啊!我已經把茶喝完了,到底您有什麼指示?

沒想到趙州禪師開口大罵:“我已經告訴你答案了,還問什麼?

信徒呆了,馬上下跪:禪師啊,我還是不懂?

你煩惱那麼多,就是鑽牛角尖,念頭轉不過來,

你一直煩惱孩子、父母、兄弟、事業,煩惱是不能解決事情的。

 

佛經講:煩惱轉菩提!

煩惱來了要轉為菩提。

好比前幾天下雨,今天要演講,一早雨還在下,

師父一點都不擔心,為什麼?

下雨我們就穿雨衣嘛!是不是?

所以你煩惱那麼多,有什麼用?

煩惱過一天,快樂也過一天,你為什麼不要快樂過一天?

各位!你們今天有沒有比較快樂?

其實你們多少有點煩惱,但是你此刻是不是突然忘記煩惱?

忘記真好。有人說:師父!我的記性不好,很多事都記不起來。

我替你恭喜,人有煩惱,就是記得太多,也想得太多。

你們看,有些人叫他吃飯就吃飯,快樂就快樂,

我們因為太聰明了,所以煩惱太多。

 

人生要把煩惱放下,不要想太複雜。

人生就像一杯茶,喝茶要當下,我們要活在當下,

《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把握今天,今天能過日子就好,不要煩惱明天怎麼辦?

生活回顧

  轉貼自花中君子 2013.02.07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刻,我為何忙碌?

 

人們一般認為「心」和「物」是分別存在

的兩個事物,心在身體裡,而物在身外。

 

我們的「心」會受到外「物」支配,

隨之悲喜,於是我們感覺到「心」對比

於無窮無盡的宇宙,是那麼渺小,那麼軟弱。

 

然而,菩薩的教誨推翻了我們的想法。

不是世間的「物」使人悲喜,是我們

以自己的「心」在外「物」上的投射,

去認識、分辨外在的客觀世界。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內心的投射?

 

我來舉一個淺顯的子,這是一位不久前

完成法堂佛事的師兄告訴我的。

 

「造過房子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體會。

建法堂到了屋頂要上瓦的時候,不管

走到哪裡總會看到寺廟、民宅屋頂上

的瓦。到了要鋪地板的時候,走到哪裡

都是看到地板,總是注意到各處地板的

木紋、顏色和牢固與否。當我意識到

這個事實,便有了小小的感悟:

我們看待世界的目光,似乎總是遵從著

內心關注的方向。我重新發現我們所看到

的世界並非整個宇宙,只是我們透過自己

的『 心眼』能夠看到的有限的一部分。」

 

我聽了這些話,仔細想來,的確如此。

我們並未認識整個世界吧?

實際上,也沒有必要知道整個宇宙

發生的所有事情。

 

我們只認識透過「心」的鏡頭

看到的世界吧?

 

在心裡設定「現在需要什麼」,

心的鏡頭便會只投向自己一直追求

的東西,我們便只能夠看到那些。

 

這就像得道高僧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

普通人不會在意,而苦苦追求真諦的

修行者一下子便能發現蘊含其中的教誨。

 

那麼,我們的心似乎也不是被動為外在

世界擺布的無力存在。至少,「心的鏡頭」

投向哪裡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嗎?

然而,透過「心眼」看到的世界都是

局限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調整鏡頭的焦點,

世界便會如我們想看到的那樣。不過,

以自己的意志來調整鏡頭的方向並不簡單,

絕對需要努力。 我們的心有強大的慣性,

會遵循以往的結論。比如遇見平時很

討厭的人,肯定會先看到這人的缺點。

 

如果試著調整視角努力去發現他的優點,

剛開始雖然可能會有排斥感,覺得太刻意,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某一時刻,你會

發現周圍真的全是好人,即使他們並沒有改變。

 

好惡全取決於自己用什麼眼光來看待。

更重要的,不是心的鏡頭的角度,而是

鏡頭本身的品質。也就是說,鏡頭的顏色

取決於面對世界的我保有怎樣的心態。

心情愉快,鏡頭必然也染上一層輕快,

透過它看到的世界必然也會歡樂祥和。

相反的,如果感到孤獨,心的鏡頭看到的

也是無比孤獨的世界。 因此,世上之事

本身並沒有所謂幸福、不幸、美好、

糟糕之分,分辨這些的並不是世界,

而是「心」之透鏡。看到秋天的落葉,

有人覺得美麗,有人會感到孤獨。

 

同樣的景象,卻會隨著內心的孤獨

或平和而有不同的心境。

 

現在來談談我的生活。在美國,我要盡

僧人的本分,又要承擔教授的責任,或是

學者、老師、宗教人士、修行者,身兼

數職的生活使我忙得不可開交。

 

工作日要替學生講課,做為學者要

參與學術活動,週末還要開車三小時

到紐約恩師的寺中完成承擔的事情。

放假事情更多,要去拜訪名師、幫人

翻譯、到法門做法事,同時還要抽出

時間修行,再加上寫論文從事研究。

 

事實上,我也曾自問:

「我到底是做什麼的?」也曾懷疑:

「我還是僧人嗎?」、「僧人可以

這樣忙碌地生活嗎?」。

 

不過我馬上便明白了,並非生活忙碌,

而是我的內心忙碌。生活永遠不會抱怨

自己有多忙碌。歸根究柢,如果我的心

休息一下,生活也會慢下來。

 

靜靜地反觀一下繁忙過生活的自己,

我便明白,生活如此忙碌的原因

正是我自己。

 

的想休息的話,直接休息就好了。

接到邀請的話,直接拒絕就好了,

若是沒辦法拒絕,直接把手機關掉就行了。

之所以沒有那麼做,而走進繁忙的生活,

是因為自己很享受這一切。

 

對我來說,與需要我的人見面,

哪怕只能夠給他們一點點幫助,

也是莫大的收穫和幸福。

 

真的想休息嗎?

那麼把「心」完全放在當下吧。

 

要做這做那的急躁想法只是往返於

過去和未來之間的胡思亂想而已。

活在當下,就不要過去,也不管未來,

只有現在。不再胡思亂想,只活在

當下,就不再忙碌,不是嗎?

 

「情人眼裡出西施」,外在世界的模樣

取決於我們用怎樣的「心眼」觀察。

總之,不能把錯全歸罪於生活。

 

世界上那些好的、壞的、難過的、

煎熬的感覺,都取決於內心在不知

不覺中種下的因由。

 

心慢下來,生活便也會慢下來。

由衷感到幸福,生活便會美好起來。

 

「心」不是獨立於外物的,

在抱怨這個世界之前,

先擦亮內心的透鏡吧。

 

( 更多精彩內容,

請見《停下來,才能看見》 )

 * 摘錄自本書

 

《停下來,才能看見》

這本書,療癒了150萬人的心!

讓跨越宗教藩籬、《華爾街日報》

盛讚的心靈導師——

慧敏師父用簡單智慧的話語,解開

愛情、未來、關係、心靈的人生問題

敢不敢停下來,

給自己再一次看見幸福的機會?

工作、情感、夢想、未來――

與我們緊密相連,卻常常讓我們疲倦徬徨。

何妨停下來,解開、梳順、想像、看見。

幸福,不在他方。

慧敏法師畢業於柏克萊大學,並獲

哈佛碩士學位和普林斯頓博士學位,

第一位在美國大學當教授的韓國僧人。

他和平凡人一樣,曾對生活感到困惑,

對人生感到迷惘,對愛情產生苦惱;

嘗過人生種種滋味後,最後決定出家受戒。

他跳脫人世間的各種關係,直視事物

本質,以明瞭而溫暖的文字解答人生中的

重要主題,予人清泉般的智慧與洞察。    

慧敏法師 著

第一位在美國大學擔任教授的韓國僧侶。

韓國高中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柏克萊大學

留學,於哈佛攻讀比較宗教學碩士學位時,

決定出家,2000年在海印寺受戒成為曹溪宗

的僧人,並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宗教學博士,

現於美國麻州的罕布什爾學院擔任宗教學教授。

最初,他以「獨自修道沒有用,大家

一起幸福過生活」為出發點,在twitter上

發表文章,而這些文字以驚人的速度被轉發,

獲選「最有影響力的twitter使用者」。

《華爾街日報》對他讚揚有佳,許多

基督徒也跨越宗教藩籬追隨他,名列

韓國「新世代的前三百大領導人」之一。

 

 生活回顧
轉貼自花中君子2013.01.09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定,不是不屑一切,只是少了份熱烈,多了份穩重。


淡定,是從容,沉穩,平淡,真實,沒有太多、太重的物欲奢望,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歷盡滄桑悟然。


 
淡定的人,崇尚簡單的生活,極少的拋頭露面,

換來的是對人生,對社會的寬容、不苛求和心靈的清凈。


 
淡定的人,對工作或事業努力著,

足以維持體面,但卻不忘乎所以,

因為他們知道,人生需要執著,但更需要隨緣。


 
淡定的人,簡單地活著,善良、率直、坦蕩,

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情去品評人生的況味,享受人生的樂趣。


 
淡定的人,拒絕練就那種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


淡定的人,像秋葉的靜美,淡淡地來,淡淡地去,

給人以寧靜,給人以淡淡的欲望,活得簡單而有韻味。


 
淡定的人,會在世事的牽累、終日的忙碌中,偷出空閒,滋養自己,

用自己的淡然去呵護心靈,呈現出來的是陽光的笑容、

端莊的氣度、深厚的內涵。

白日的塵埃落定,會在燈下讀點書,

修復日漸粗糲的靈魂,使自己依然溫婉和悅。

江湖之中,放達寬厚,修煉從容的心態、健康的心智。


 
淡定的人,知道愛恨情仇,恩怨得失,雖無法忘記,

但可以寬宥,把滄桑隱藏在心底,讓一切慢慢沉澱在記憶裏,

讓那些記憶從心靈到墳墓。


 
淡定的人,遠離刻薄和庸俗,

明白什麼是愛,什麼不是愛,什麼屬於自己,什麼不屬於自己。


 
淡定的人,清楚活著要有自己的目標,

它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崇高也可以平凡,但不能沒有。 

淡定的人,善待生命,沉穩而不缺少熱情,淡然而不缺少善良。


淡定的人,總能以微笑面對困難、面對環境,不為日常瑣事而計較,

不為生活的壓力而焦慮,不為現代人兒女情長的善變而煩惱憂鬱。

失意時,用筆記錄潮起潮落的心緒,挫折面前,

告誡自己重新振作,適應新的處境;

苦難面前,命令自己跨過頹唐,去擁抱新的一輪紅日。


 
從容淡定的人總是笑看人生。GIF2:017.gif

雖然他們已不再年輕,也許歲月的印痕已刻上額頭,

也許病痛已在折磨著他們,也許世態炎涼已把年輕時的夢打碎,

但在人生路上,他們仍會以矯健的步伐勇往直前,

把歡樂和笑聲傳遞給他人,

他們是生活的強者,因為他們可以不斤斤計較,

可以不為繁瑣困擾,可以不因窘境而沮喪,可以不被壓力所逼迫‧‧‧

他們完全是超脫的,以至於一顰一笑,

一舉一動都如輕風似流水,盡顯個性本色。


淡定的人是水,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調整生活的節奏。

在山澗小溪,他們是單純清澈的水滴,

在飛天瀑布,他們是奮不顧身的飛花碎玉,

在浩瀚的大海,他們又如洶湧的波濤一次次朝礁石撞擊。


淡定的人是畫,一幅清新雋秀的山水畫。

無論外界風卷雲湧、世事變遷,

內心總是一派處事不驚、安詳寧靜的意境。 

淡定的人生呈現出的是,歷盡滄桑卻依然隨遇而安的美麗。

淡定的人生寵辱不驚

《生活回顧》

圖片修正轉貼自花中君子2013.06.06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佛家 ) 

學佛,是學會生活。

 

因為佛法並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
 
時時處處,吃飯穿衣,行住坐臥,舉目揚眉之間。
 
馬祖云:“善惡事上不滯,即修行。”
 
也就是於一切善惡、好壞、是非、得失當中,
 
我們的心能平和自在,如如不動,不受擾亂,就是修行。

 
許多人學佛,誤以為是加法,從而不斷向外馳求,
 
想證個什麼,得個什麼,修個什麼,
 
結果徒勞辛苦,一無所得。
 
而事實上,學佛是減法,得先認認真真對著自己,
 
減去自己心中許多讓自己痛苦的東西。
 
“苦因既去,其苦必去。苦其去也,樂何必尋?
 
不求自至,不修自得,不證自明。”

 
所以六祖大師說:
 
“於彼相中,不生憎愛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安閒恬靜,虛融淡泊,名一相三昧。”
 
禪的解脫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內的;
 
不是離開生活的,而是讓我們去改變對生活的態度;
 
不是讓我們拋棄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
 
而是讓我們於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當中,
 
心不失衡、不迷惑、不怨嘆、不計較;
 
不是讓我們沒有感情,而是讓我們的情,變成大情,
 
這情能融納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大慈悲。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為了自己,
 
哪怕是為了修行、學佛、行善都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痛苦,
 
讓人舉步維艱。
 
其實,我們往往只顧著向前跑,卻忘了學會退步;
 
只一心想著成佛,卻沒有想到還須做人;
 
只知道積功累德,卻忽略了打掃自心。
 
我們的眼光,始終沒有找到修學的焦點,
 
不在別處,只在於自心。
 
所以,雖然是修行、學佛、行善,我們依然是迷惑、痛苦的。

 
心,是痛苦之本,也是自在安樂之本。
 
既然我們的心可以讓我們痛苦,讓我們迷惑,
 
同樣也可以讓我們解脫、自在。
 
所以,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那樣凌亂不堪,
 
但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這樣,
 
無喜無憂,無憎無愛,隨處安樂。

 
心,讓我們唯利是圖,也可以讓我們學會關愛;
 
心,讓我們怨嘆、計較,也可以讓我們讚嘆、寬容;
 
心,可以讓我們失衡、熱惱,也可以讓我們心懷平等、泰然;
 
心,可以讓我們患得患失,也可以讓我們不計得失;
 
心,可以讓我們愛欲、纏綿,
 
也可以讓我們於一切苦難眾生,慈悲、喜捨。

 
心如天空,可以充滿烏雲,也可以遍灑陽光;
 
心如潮水,可以激蕩浪濤,也可以凈如明鏡。
 
心如高山,可以野獸出沒,也可以開滿山花。

 
所以,當我們把修行投向自心的時候,生活依然如故,
 
不同的是,生活灑滿陽光,凈善如水,山花燦漫。

生活回顧 

轉貼自花中君子2013.07.18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學習就是落伍》

學、然後之困,困、然後知不足....

打鐵趁熱,觀摩左鄰右舍的作品,繼續摸索練習,發現

【直式文字編輯】原來需要"翻轉",圖片也要翻轉,真有趣!

歪著頭看文字,左轉右翻搞不清,一再翻轉確定了,

最後卻發現"落"了一個字,啊!前功盡棄,留下缺憾。

可愛小貓GIF:180012135_x.jpg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學習就是落伍」,初中同學吳信義如是說。

吳信義同學積極樂觀進取樂活..去年出版新書《健群小品》,

第二本新書正醞釀中,每周寫兩篇短文,

他的信心恆心和毅力令人讚嘆,是同學們的典範。

我們幾個LKK的老同學網路學習空間還很大,

為了求進步,約定互相切磋,交換學習心得,

承蒙林鋒川同學傾囊相助,文字敘述指導,

雖然NG千萬遍,小女子努力不懈,彷效吳信義精神,

終於編輯完成嚮往已久的圖文創作,滿心歡喜。

特此致謝!

可愛小貓GIF:180152860_l.jpg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F小圖:201142o0rcji69i7kczcac.gif

07050  

她點了一盞心燈

小尼姑去見師父:"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

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茹素禮佛,暮鼓晨鐘,經讀得愈多,

心中的個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麼辦?

"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

妳就可以通悟了!"

數十年過去了..............

 

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

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期間,

彷彿走入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這所萬燈庵的主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雖然如今

年事已高,並擁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

因為儘管她每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

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至以一片燈海

將自己團團圍住,總是還會見到自己的影子,

甚至可以說,

燈愈亮,影子愈顯;

燈愈多,影子也愈多。

 

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

早已死去,自己也將不久人世。

她圓寂了。據說就在死前,她終於通悟。

 

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

卻在黑暗的禪房裡悟道,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

燈再亮,卻只能造成身後的影子。

 

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罣礙。

 

她點了一盞心燈。

(文/網路)

 

**一燈能照千年暗 一智能破萬年愚**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心是一種覺悟的境界

人們看慣了日升月落,春秋代序;習慣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現象。世間萬物的改變,卻很難看淡人間的悲歡離合,情仇恩怨,更難將傷心難過看得風清雲淡。經過了很多年的改變以後,我們要將開心自在當成一種習慣。

 
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開心與不開心,一天都要過二十四個小時,何不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呢?因為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什麼人一天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做人要活的瀟灑些,要學會主宰自己的命運,所以就要看你怎樣去度過了,當然沒有哪個人,在面對煩惱和憂愁時還會苦笑,因為世間上有人貧窮有人富貴,這都是因果關係。
 
先賢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如行”。有人生活好,有人生活不好,這是每個人的福報不同。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因此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要能夠保持樂觀、開朗、平靜的心態,善於緩解一切壓力,消除一切煩惱。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佛教也講:禪心清凈境,無心萬事寬。因為忍讓不是弱者,而是有胸懷的大度。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知道傷心、煩惱、怨恨、憂愁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因此“我們要學會寬容”。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晚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不久,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回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脊背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出人預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儒家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地勢柔順,君子當以寬厚之德,容載萬物。所以人要經常抱著寬容的心態,才能更好的感化人、教育人。於是我們要學會開開心心活到老,輕輕鬆鬆過一生。要有這樣的心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應該開心地度過每一天,因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過的好一點,雖然不能從物質上滿足自己,但是要學會彌補,自己心靈上的空虛。
 
每個人都要擁有自己內在的豐富思想,只有自己的愛好和真興趣,只要自己有真正喜歡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充實和踏實。所以人要有理想,要有志向,一旦發現這些理念符合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你就一定抓緊時間把它做好,儘量做得更完美,讓自己滿意,也要讓別人滿意,這才是成功的真諦。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切莫把精力投錯地方,那就會一事無成,終生遺憾。
 
人世間的一切名利都是虛幻不實,變化無常的;不要執著這些名利。真正的名利是“一個人的口碑好,人們說你好,你才是最好的名;生活輕鬆,心情舒暢,開開心心,身體健康,這就是最大的利。”因為身體才是你自己的本錢。沒有身體什麼事都做不成,什麼都是假的。一些俗話說的好:“有錢難買人開心”“最要緊是開心”“活著就要快樂”。所以佛教也講:“人活著就要放下、自在”,這幾句話看起來大同小異,但仔細領會卻各有含義。
 
開心,是精神層面的,是內心的活動。快樂,向何處去找?而現在人似乎更多在於外求。不管內求,外求,開心與快樂都是一種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是社會的存在。也就是說,人不可能脫離了社會,孤獨存在。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知所感、乃至人的一切美德(甚或缺德)都只能是通過社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繫而體現出來。一個人的快樂和幸福,恐怕也只能來源於同他人的交往和聯繫,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中,才能品嚐幸福,感受快樂。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完善自我的過程,但是總有領悟不透的真理,總有一些有意或無意的煩心事,闖到心裏來。總之,人生如夢,人生順少逆多,一輩子不容易,千萬不要總是跟別人過不去,更不要跟自己過不去,有人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想一下也是,因為每個人的素質不同、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受社會影響都是不一樣的,在你看不慣別人的同時,是否別人也看不慣你呢?古德云:“常思見己過,莫談他人非”。
 
人要學會靜心,要知道人生最美的境界是在靜心中達成的,人生最大的困惑就是在靜心中解決的。所以佛教提倡靜坐,最為主要的是在靜坐中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有了智慧一切事情都明白。
 
但是為人處事中要學會防小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人是難免的,小人不防就會釀成大禍,俗話說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畫龍畫虎難畫骨”,因為人心隔肚皮。世間什麼東西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所以說“江湖險,人心更險”。佛教也講:“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一個人的心含毒,什麼事都能做的出來。因此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只要生活中有憂患意識,處處謹慎,處處小心,你就會活的安樂自在。
 
所以要開心的去面對每一個人,同時也要學會看別人身上的優點,不要總想人家的缺點和毛病,俗話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孔子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我們要知道“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做人要有包容心,才會有同情心和愛心。



 
開心是一種覺悟的境界,是一種寬容、安詳的心態。人能夠活得無憂無愁,沒有煩惱,心無掛礙,你就會感悟到世間上最美麗的表情就是開心微笑,因此人要擁有一顆樂觀的心態是最重要的。但願眾生能夠“開開心心過一生,自自在在活到老”。
 
 
文章作者:慧靜法師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첨부이미지 


 

每個人睡覺時都做過夢,各種奇奇怪怪的夢,

就像一場場電影,有武俠的、有偵探的、有戰爭的、

有愛情文藝的、有親情倫理的......甚至,

也有X級的春宮哩!

 

夢大都是黑白片,有些迷離,甚至剪輯不怎麼好。

聽說有些人的夢是彩色片,比黑白片漂亮多了,

不知你做過嗎?


然而,不管它是武俠或愛情、彩色或黑白,

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夢裡的演員都當真地演出;

演員幾乎都會包括做夢者自己,而且他往往演的是主角。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在夢中,被壞人追殺。

你一定很驚恐的逃跑,有時又偏偏跑不動,

急得心臟都快從嘴巴跳出來。

但是,你決不會告訴自己:

"這只是在做夢,假的,別怕"。

最後,你在壞人一刀砍下時,驚醒過來,

一身冷汗,心臟還在噗噗亂跳。

첨부이미지

【原來是一場夢】,

你真的明白了,對於夢中的壞人,還去當真計較嗎?

就是這種經驗,很弔詭的經驗,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

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

任何人身夢中,都不會覺察到那只是一場

"虛幻"的影像而已。

人們總是固執著所遭遇的一切,去哭去笑、

去歡去怨、去推斷著自己的吉凶禍福。

假如,你整夜守在一個人的身旁,

盯視著他睡夢中的表情,便可能看到這種景象:

他有時淚流滿面,但是翻個身卻又笑逐顏開。

再側個臉,便是怒聲喝罵.......

在這種種臉譜的變化中,

他可能已在夢裡歷經了許許多多的悲歡離合。

你醒著看他,說:"都是假的呀!別認真"。

然而,他卻完全聽不到你的勸告,

只是在自己的夢中依然地哭哭笑笑。

除非什麼樣的因素,讓他徹底的覺醒。

첨부이미지 

昨夜,你做了一個夢,

夢到自己和幾個好朋友一起喝酒,非常快樂。

早晨醒來時卻接到一通電話:

"遠方的母親已於昨夜去世",

你立刻掩面痛哭。

或者,你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事業失敗,

還因為殺人而必須入獄。

面對妻兒,你痛哭失聲。

早晨醒來時,是個陽光美好的星期天,

妻兒笑著說:"我們今天去郊遊吧!"

你從夢中醒來,確知昨夜種種都是虛幻。

 첨부이미지

然後,你睜著眼睛,認為自己正清醒地做著

一些哭或笑的事兒。問題卻是:

既然人在夢中而不知其夢,你怎麼確知現在會是真的?

難道不可能是你才走出一個夢境,

卻又進入另一個夢境嗎?那麼,

假如莊子告訴你:【人生只是一場大夢】,

你會相信嗎?

첨부이미지 

人生只是一場"大夢",在這場"大夢"中,

每個人又在做著各種夢。


 

甚至做夢的時候,夢中還有夢哩!層層疊疊,

有時真叫人弄不清自己究竟身在哪一層夢裡。

人生只是一場"大夢",你一定不肯相信!

這一切明明都是真的呀!

如此美麗的妻子,實實在在抱在懷裡,

可以感覺到她暖如冬日的體溫。

如此聰慧的兒女,圍坐在身旁,

又說又笑,一張張生氣貫注的臉龐,

可不是冷硬的蠟像呀!

還有這幢價值三千多萬的房子、

讓很多人仰望著的職位、滿箱炫目的黃金珠寶....

這一切都是摸得著、抓得住的東西,

誰說它只是一場大夢!

我明明醒著,絕對醒著,沒有人能奪走我手上的一切。

 첨부이미지

夢,似乎總是在什麼都失去的時候,才會醒來。

첨부이미지 

因此,唐代沈既濟(枕中記)裡的盧生,

在夢中享盡富貴,終而去世時,

才憬然而悟,知是一夢而已。

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中的淳于棼也是在夢中

所取的公主死了,官職被奪了,

"潸然自悲,不覺流涕",最後才大夢初醒。

첨부이미지 

是的,人在順順當當地擁抱著一切時,

怎麼也體會不到虛幻。

只有在得而復失,失而復得,

復得而終必失的經驗中,

才會醒悟到得得失失,只不過是夢幻一場而已。

然而,"人生如夢"不能只是一種抽象概念,

它應該是歷盡一切得失哭笑之後,

才能確時醒悟的真理。

沒有人何人從出生就始終是醒著的;

即使有,那也是假醒,另一種夢幻的狀態。

因為,醒覺是一種對照夢幻而來的經驗;

所以沒有真正夢過,也就沒有真正的醒覺。

첨부이미지

夢得越認真,醒覺得越明白。

那麼,我們可以說:人生因夢而真實!

첨부이미지 

人生因夢而真實。

我們不能在人生的開端,

一聽說"人生如夢"便刻意去逃離。

逃夢,就等於逃離切實的生活。

夢就其為切實的生活這一層意義來說,

是存在的必要,無可逃避。

切實的生活,就其起滅無常、得失不定的現象,

也是存在的必然,無可違抗。

첨부이미지 

那麼,做為一個人,

就必須切實地生活,認真地入夢。

첨부이미지 

只有寸寸踏實地走過夢的國土,

並且用心去體會夢境的起滅無常、得失不定;

在這歷程中,人們當時都很"認真",

時而為這個哭,時而為那個笑。

終於,從這般切實的得失哭笑裡,

真的醒覺之後的醒覺到夢境的虛幻。

첨부이미지 

醒覺之後,有人或許會急忙地拋棄夢土,

另外去找尋心目中所謂的真實;

然而,小心陷入自我構築的另一種

虛幻的國度,這就是"迷真"。

真正醒覺的人,是在體悟到

夢的虛幻之時,

當下即是真,

而不必另外再到什麼地方去找個"真"。

첨부이미지 

因此,人生在醒覺之後,依然要切實地生活,

依然身在起滅無常、得失不定的夢土中,

不同的是他的"心靈之眼"已能清明寧靜地

看待這個夢土,起滅隨他起滅,得失隨他得失,

不再為此而哭,為彼而笑。

這時的真,我們稱它為"玄真"吧!

첨부이미지 

這樣說來,人生是"即夢而成真",

不是"棄夢而求真"。

同時,它往往要歷經了

"執夢為真"、"棄夢迷真"以至"即夢成真"的過程。

但是,人生即夢而成真,

只是原則上的可能,事實卻非每個人都做到了。

有些人能在得失哭笑的經驗中,

了悟夢的虛幻而見到真實;

但有些人卻在得失哭笑中,

陷溺日深,入而不出,至死不悟。

첨부이미지

其間的差別,只在於是否能常常回頭,

用"心靈之眼"去探照層層覆蓋之下的自己。

첨부이미지 

索菲亞編輯 2013.12.10

(文/顏崑陽)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秀1-120514145Q4F4_meitu_1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765375_1277990914ya1E  

最難的修行,在親密關係裡! 轉載共勉

 

最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獨處,與人世隔絕;

不是在禪坐中,掉入某個境界。

最難的修行,是在關係裡。(親情)

 

想在關係裡和諧相處,就必須打開自己的心,同時看見別人的心;滿足自己的心,同時滿足別人的心!我們在關係裡,就如同背影和正面,你只能猜測正面是怎樣,並不知道正面的真相!但是我們經常用猜測代替真實,所以會升起煩惱!

 

可是人們的心靈飽受創傷,有那麼多的情愫和寂寞想要隱藏,有那麼多的秘密希望埋葬。

 

心靈的軌道是:所有想要隱藏的都會自動在心外去尋找填補,所有被埋葬的都會被借助外界的力量而回憶起來!

 

在心靈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被隱藏和埋葬。我們會把一切被壓抑的自動投射到外界,而自己根本毫無覺察。

 

我們可能會把壓抑的母愛投射到女友身上,把壓抑的夫妻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小心轉變了自己和女友、孩子的關係,而自己根本毫無覺察。

 

我們只能騙騙自己不去看因果!

 

誰能夠自如的打開自己的心,誰能夠處理好滿足自己的心、滿足別人的心之間的關係?

 

如果做到了,那就是維摩詰居士的“不二禪心”了!

世間的關係,總是由親近而開始,以淡漠而結束。

心和心的距離,在一個呼吸間變幻莫測。

近和遠,都產生於一個念頭的力量。

 

而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決定性的念頭何時出現!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刻,就是因果業力當下的顯現。這個念頭出現的當下,能不能空掉,就是能不能覺悟了!在諸多關係裡,親密關係最難解脫!

 

因為我們是因愛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因愛最難解脫!

因愛存在,所以有了關心、照顧、分擔、包容、幫助!

也因愛存在,所以有了抱怨、佔有、要求、傷害、排斥、淡漠······

世界最近的距離,最遠的距離,都是因愛產生!

 

佛經說:八地菩薩,不退菩提。那麼在世間修行,讓八地以下菩薩最容易退轉的,恐怕就是這個“愛”字了!

 

這個最難解脫的親密關係,可能是夫妻、可能是父女、可能是男女朋友、可能是師徒,也可能是某個親近的人!

 

這個關係,不是來報恩的,就是來討債的。這個關係,是讓你的心“有所住”的最大的果。這個關係,即是煩惱,又是菩提的所緣!

 

所以佛說:煩惱即菩提!不要逃避煩惱,去求菩提。

《維摩詰經》說: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這是維摩禪的境界!

在因緣裡解脫“愛”,是最徹底的。

當然,也是最難!

 

我想說:跳出來,做個旁觀者,不要沉陷在情緒裡。 

在沉陷前的一剎那,至少知道自己掉進去了,這個“知道”,就是培養覺性的開始!

 

 

要知道:與親密關係衝突,只是因為她沒有滿足你的需要。不是因為對方真的錯了!

要知道:她沒有滿足你的需要,其實是你也沒有辦法滿足他的需要。

要知道:你們想要的不一樣,不代表你是對的。

要知道:這就是你們關係的“果”,抱怨“果”是沒用的,要去看那個“因”是怎麼製造的。

 

面對親密關係,做個發願解脫的勇士,修成一個自利利他的智者說出自己心裡想的,不活在猜測對方和等待對方裡;

 

做自己願意為對方做的,不讓行動總是停留在頭腦裡;表達自己想要的,遷就和忍耐不能減少煩惱;和對方共同成長,不讓思想虛度在時間裡,不讓靈性消沉在慾望裡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是維摩禪的菩薩心!

 

願世間多一些菩薩,戰勝輪迴和業力!

願世間多一些菩薩,在親密關係裡成就不退菩提!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淡是真xiaoqingxin_weimei_yijing-015_meitu_1真_meitu_1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俠女2088-110ZQ55142_meitu_1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第納w20140221

索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